中药也分三六九等?上中下三品背后藏着千年养生智慧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这黄芪咋比人参便宜这么多?"上次陪老妈去中药铺抓药,她盯着柜台前的药材直嘀咕,老中医摸着胡子笑道:"中药材里学问大着呢,自古就分上中下三品,不是越贵越好,得看对不对症。"这话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回家翻遍古籍才发现,咱们老祖宗对中药的分类智慧,早就刻在《神农本草经》里了。

药柜里的"三六九等"是咋回事?

要说中药分级,得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起,这本中药界的"圣经"把365味药材分成上中下三品,好比给药材办了张"身份证",上品多是补益类的"乖宝宝",比如人参、枸杞,能当保健品长期吃;中品是治病的"主力军",像黄连治痢疾、陈皮理气;下品则是带点"小脾气"的猛药,例如附子、大戟,得小心伺候。

不过您可别以为贵的就是上品,拿灵芝举例,野生灵芝贵得吓人,但在古代只算中品;反倒是家常的红枣、山药,稳稳位列上品,老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这话放在下品身上最贴切,像巴豆这号"泻将",用量稍大就让人跑断腿,但对付急性便秘又是一把好手。

古人吃药也看"段位"

古代帝王们对上品中药那是真爱,宋美龄活到106岁,据说每天必喝石斛炖汤;乾隆皇帝的养生秘方里,茯苓、芡实这些上品药材都是座上宾,这些药材有个共同点——多吃不伤人,慢慢调养就像存银行定期。

中品药材才是药铺里的流量担当,前些年流行的"金银花露",本质就是中品药;川贝枇杷膏里,川贝母、桔梗都是中品出身,这类药材专治各种不服,但讲究"中病即止",好比请外援解决问题,事毕就得撤。

下品药材简直就是中药界的"特种兵",前几年某明星泡脚用的附子,就属于典型的下品药,这类药大多带着"毒性"标签,却是治疗疑难杂症的利器,就像家里常用的六神丸,里头的蟾酥、雄黄都是下品,但对付咽喉肿痛比抗生素还猛。

现代药店里的"三品密码"

您要是留心观察,会发现中医院药房的柜子暗藏玄机,上品药多半摆在显眼位置,包装精致得像礼品;中品药种类最多,感冒灵、皮炎平这些中成药里都是它们在唱主角;下品药则躲在角落,外包装往往标着"剧药"字样,得凭处方才能买到。

不过现在有些药店玩起了新花样,就拿减肥产品来说,号称"纯中药"的茶包里常混着下品药番泻叶,喝多了肠道闹罢工;反倒是正经中医师开方子,给湿气重的人用苍术(中品)配着茯苓(上品),讲究君臣佐使的搭配艺术。

别被"三品"概念忽悠了

前阵子某直播网红卖"上古仙丹",把菟丝子吹成"长生不老药",实则这就是本经里的中品药材,更离谱的是有些保健品打着"上品中药"旗号,把普通枸杞卖出人参价,咱们得记住,《本经》里的分级是用药指南,不是价格标签。

现在有些养生节目特别爱搞事情,让老百姓把何首乌当零食吃,要我说,这何首乌本是中品药,长期滥用反而伤肝,倒是那些被归为下品的雷公藤,经过现代提纯技术,居然成了治疗类风湿的特效药,时代变了,老祖宗的规矩也得与时俱进。

聪明人这样用三品

我认识的老中医王大夫有个绝招:给体虚老人开方,上品山药、中品黄芪、下品肉桂三者配伍,既补气又暖胃;遇上上火的年轻人,中品金银花配上品麦冬,清热不留寒,他常说:"用药如用兵,上品是后勤部队,中品是主力战将,下品就是敢死队。"

平常人家备点上品药材准没错,百合银耳羹里加几颗枸杞,比吃保健品强;中品药得对症用,拉肚子来点黄连素,咳嗽泡点罗汉果;下品药千万别自个儿瞎折腾,去年邻居乱用生首乌泡酒,结果住进医院肝病科。

三品背后的生存哲学

细琢磨这中药三品,倒看出点人生道理,上品像暖男闺蜜,相处越久越舒服;中品如同职场战友,关键时刻顶得住;下品恰似带刺的玫瑰,用好了是利器,用错了扎自己,古人把药材性情摸得透透的,这份智慧放到今天依然闪光。

下次去药店抓药,您不妨看看方子上的药材都属于哪类,要是大夫给您开的是下品药,别慌,说明真遇到硬茬子病症了;若是大半都是上品药,恭喜您,这要么是调理身体的黄金方,要么...可能就是遇见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