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菜市场买薄荷叶时,卖草药的大爷随口说了句:"这些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唇形科中药",当时我手里正攥着紫苏、藿香、荆芥这几样调料,突然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我家厨房里藏着这么多中药界的隐藏高手!
【随处可见的清凉使者】 要说最熟悉的唇形科成员,非薄荷莫属,这个夏天必备的"天然空调",学名叫薄荷(Mentha haplocalyx),茎叶含有的挥发油能瞬间激活味蕾,记得小时候中暑,奶奶总摘几片薄荷叶泡茶,那股子清凉直冲天灵盖,比冰镇饮料管用多了,现在才知道,这背后是薄荷酮、薄荷醇这些活性成分在起作用,既能疏风散热,又能利咽止痛,下次再做凉拌菜,不妨多撒点薄荷碎,既提味又养生。
【紫苏的双面人生】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绝对是厨房里的百变星君,日本人拿它裹生鱼片去腥,咱们江苏人用它炖蟹祛寒,殊不知这浑身是宝的植物还是散寒高手,去年流感季,我按老中医的方子用紫苏叶煮水,没想到鼻塞头痛真就缓解了,更有意思的是,紫苏籽还能榨油降血脂,苏梗又是理气安胎的好药材,简直就是一株植物的全身SPA套餐。
【藿香正气的幕后英雄】 说到藿香(Agastache rugosa),立马想起那个著名的藿香正气液,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带着独特香气的草本,其实是唇形科的芳香担当,前年我在川西旅游闹肠胃,当地老乡给了一大把藿香泡开水,那股辛温之气确实很快止住了腹泻,现在我家阳台种着盆栽藿香,夏天煮绿豆汤时丢两片叶子,消暑效果翻倍。
【被误会的野草荆芥】 每次看到路边的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都忍不住掐几根嫩尖,这种自带清香的野菜,其实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猛将,去年冬天发烧鼻塞,我妈用荆芥穗煮鸡蛋,趁热吃下后发汗特别透彻,不过要提醒的是,荆芥含挥发油较多,煎煮时间千万别超过15分钟,否则有效成分就挥发掉了。
【厨房里的中药哲学】 这些唇形科中药最妙的地方,就是药食同源的特性,比如做鲫鱼汤时放几根紫苏枝,既能去腥又能解表;夏天调杯薄荷柠檬饮,清热解暑两不误;冬至包饺子掺点荆芥碎,驱寒又增香,不过要注意,这类辛温解表的草药,阴虚火旺体质要少吃,孕妇更要谨慎。
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网红餐厅开始用中药材入膳,但真正懂行的反而在自家厨房玩出花样,就像楼下王婶腌的紫苏梅子酱,隔壁张叔泡的薄荷杨梅酒,这些民间智慧才是唇形科中药的正确打开方式,毕竟,最好的养生往往藏在柴米油盐里,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