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药膳爱好者、养生达人注意啦!最近发现市面上不少打着"正宗儿茶"旗号的药材,实际上全是山寨货,作为在中药行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伙计,今天必须给大家扒一扒儿茶鉴别的门道,别小看这黑褐色的小块块,它可是治疗咽喉肿痛、止血消炎的宝贝,要是买到假货不仅白花钱还耽误治病!
先搞懂啥是真儿茶
儿茶这名字听着像茶叶,其实人家是豆科植物的"眼泪",正经的儿茶分两种:一种是云南西双版纳产的"滇儿茶",另一种是印度进口的"老儿茶",两者都是用特定植物枝干上的膏状分泌物加工而成,切开断面像玛瑙似的透着红棕色纹路,闻着带股淡淡的草香混着涩味。
上次我去某宝抓药就翻过车,看着包装挺讲究,结果泡水后汤色浑浊得像刷锅水,后来才知道那些所谓"特级儿茶"根本就是用杨梅树嫩叶熬制的染色假货,成本三块钱能做出一百块的货,黑心商贩真是把中药圈的规矩都踩烂了!
五招鉴茶大法保你不踩雷
-
看颜值:真儿茶表面像裹了层釉,光滑细腻带点乌金色光泽,假货要么糙得像砂纸(可能是用劣质叶底压制),要么油光发亮(多半喷了工业蜡),重点看断面,正品应该有层层叠叠的朱红色纹理,像树木年轮似的自然过渡。
-
闻体味:老手捏碎一块真儿茶,马上能闻到类似甘草的清香,细品还有点蜂蜜的甜糯,要是冲鼻的酸味或者刺鼻化学味,赶紧扔!去年我帮邻居验过一批货,表面喷了香水掩盖霉味,里层早就长绿毛了。
-
尝滋味:真正儿茶入口先是微苦,接着回甘生津,喉咙会有清凉感,假家伙嘛...我试过用色素染的,舌头直接变紫;拿别的树叶冒充的,苦涩得能把人咸晕过去,记得一定要少量尝,某次学徒偷吃半块直接苦得蹦起来。
-
水试法:准备透明玻璃杯,沸水冲泡,真儿茶会慢慢下沉,汤色金黄透亮,杯壁挂着均匀的"泪痕",假货要么飘在水面(掺了轻粉),要么浑得像泥汤(加了胶质),有次遇到泡出蓝墨水色的,卖家居然说是"创新工艺"!
-
火烤术:这可是老辈传下的绝活!真儿茶受热会融化冒泡,像松脂似的拉丝,气味更浓郁,假货要么烧出塑料味(加了工业胶),要么直接焦黑冒烟(草木灰压制的),上个月刚拆穿个用沥青提纯的假货,那味道简直污染整个药房。
警惕这些坑爹套路
现在造假技术越来越狡猾,光看外表容易上当。
- 染色妖茶:用苋菜红染色,泡水掉色严重
- 拼接怪胎:真茶掺假茶压成大块,专骗新手
- 年份骗局:"五年陈老茶"实际是硫磺熏过的当年新货
- 进口幌子:印度茶冒充云南茶,价格翻三倍
前阵子暗访药材市场,发现有商家往儿茶里掺三七粉,说是这样"增效",咱祖宗用了几百年的方子,什么时候需要搞这种中西医结合?遇到这种"创新"千万别信!
保存秘诀比鉴别更重要
就算买到真茶,存错了也白搭,正确姿势是:
- 用陶瓷罐密封,放阴凉通风处(别塞冰箱,潮气重)
- 每隔两月拿出来晒"月光浴"(大太阳会破坏药性)
- 旁边放包花椒防虫,比樟脑丸安全多了
去年有位大姐把儿茶和巧克力放一起,结果全串味了,中药娇气得很,伺候不好就容易变质失效。
终极必杀技——认准正规渠道
最保险的办法还是去老字号药房,比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这些百年招牌,实在要网购,记住三点:
- 查看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索要检验报告(重金属、农药残留数据)
- 买小包装(20g装够喝一个月,新鲜最重要)
上个月刚帮朋友揪出个直播间骗局,主播现场演示"火烧验真",结果用的竟是提前处理过的样品,大家千万警惕这种戏法营销!
儿茶虽小,学问可大着呢!从古至今多少喉痹良方都靠它救命,咱们可不能让它砸在假货手里,记住口诀:"观其色如墨玉,嗅其香似兰草,品其味先苦后甘,验其性遇水则沉",下次抓药时多个心眼,别让李鬼气跑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