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行情背后藏着哪些赚钱密码?老药商酒后吐真言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三七涨价了!"老张把酒杯往桌上一磕,"前年十二头春三七才200多块一公斤,现在直接翻倍!"这个在亳州药材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药商,此刻眼角泛着酡红,话匣子却彻底打开了。

中药材行情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去年这时候,当归还在20元关口挣扎,谁想到一场甘肃暴雨,直接把价格推到45元高位,老张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进货单:"就这箱岷县当归,上个月还是38进的,今天刚补的货要52!"

行情突变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安国市场里,经营虫草生意的王姐正对着电脑摇头:"你看这西藏那曲的报价,上午还9.8万每公斤,下午就变成10.5万了。"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这些炒家比炒股还疯,听说有人囤了三百斤冬虫夏草等着过年卖。"

中药材这潭水深得很,前年云南干旱,三七减产三成,价格应声而涨,可到了今年,产区风调雨顺,按说该跌价,结果药厂集体囤货备货,价格愣是纹丝不动。"现在做中药生意,光看产地天气不行,还得盯着药企的采购单。"老张灌了口酒,"知道为啥同仁堂最近疯狂收白术吗?他们研发部新出了款祛湿茶。"

市场里的玄机远不止这些,那天在荷花池市场闲逛,亲眼看见两个穿中山装的老头蹲在摊位前,拿着放大镜看人参须,摊主神秘兮兮地说:"这是韩国来的参农,每年这个时候都来收'池底货'。"所谓池底货,就是药厂提取过有效成分的人参残渣,在韩国居然能加工成保健品原料,这行情玩得就是信息差。

最近中药材期货要上市的风声,让整个圈子都躁动起来,老张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要是真能期货交易,咱们小散户哪玩得过资本?不过话说回来,去年川芎价格坐火箭,就是温州那帮游资干的,他们把仓库租在彭州,收完新货直接锁仓,逼着药厂高价接盘。"

其实看懂行情没那么玄乎,常年跑山货的李师傅教我个笨办法:"你就盯紧两个指标,一个是产地冷库的入库量,另一个是港口的进口数据。"他举个例子,"前阵子中宁枸杞暴涨,明面上是宁夏减产,实则是海关查获大批走私货,市场上突然少了两成货源。"

最有意思的是中药材的"时尚周期",前几年石斛热,满山遍野种铁皮枫斗;这两年轮到黄精当网红,皖南山区的老农改种"鸡头黄精",但真正赚大钱的还是最早那批种丹参的,因为突然发现丹参酮胶囊进了医保目录。"跟风种植至少要慢两拍,现在种茯苓的要小心了",老张压低声音,"我听到消息,明年国家要重点打击硫磺熏蒸,很多小作坊会被淘汰。"

夜深了,药材市场的灯火却越发明亮,装卸工喊着号子搬运党参纸箱,直播带货的主播正在试吃阿胶糕,角落里还有操着粤语的客商在讲电话:"阿sir,陈皮再涨三成,新会那边全被东莞的老板包了......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