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小肚子凉飕飕的,手脚像冰块似的暖不热,月经还有血块......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身体里有寒气在作怪!老祖宗留下的温经散寒智慧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今天给大家整理了10种驱寒暖身的中药,都是千百年来验证过的"暖宝宝",快看看哪种最适合你!
厨房里藏着的驱寒高手
-
生姜——寒症急救员 这块厨房常客可是中医眼里的"还魂草",淋雨受凉后煮碗姜糖水,风寒感冒时喝姜枣茶,女性经期腹痛切两片含嘴里,辛辣味瞬间打通经络,不过要注意,烂姜别吃,晚上别喝太多姜茶,否则容易上火。
-
花椒——泡脚界的扛把子 几块钱一大包的红花椒,却是疏通下肢寒湿的利器,抓一把煮水泡脚,泡到额头微微冒汗,连续三天,你会发现脚底板不再像踩冰砖,有脚气的朋友加点盐,杀菌祛湿双效合一。
-
肉桂——命门之火的助燃剂 超市香料区的肉桂粉可不只会做甜品,它可是温暖肾阳的宝贝,冬天煮羊肉汤时加两片,阳虚怕冷的人用来泡水喝,但阴虚火旺的要少吃,不然嘴唇该起泡了。
药店能买到的驱寒猛将 4. 艾叶——妇科寒症克星 说到温经散寒,艾叶要是称第二就没药敢称第一,月经不调、宫寒不孕、反复流产,老中医都会开艾叶配伍,新鲜艾叶捣碎敷穴位,陈年艾绒做成灸条熏穴位,连艾叶煮的水都能用来洗外阴治瘙痒。
-
附子——回阳救逆急先锋 这可是中药里的"烈火将军",专门对付严重阳虚,四肢厥冷得像冰块、腹泻完谷不化、冷汗淋漓这些急症,非它不可,不过这味药有毒,必须得专业医生开方,自己千万别乱试。
-
吴茱萸——肝经寒气的清洁工 经常偏头痛、吐酸水、脚底冒寒气的人注意了,这些都是肝经寒凝的表现,吴茱萸能一路从脚底暖到头顶,用醋调成糊贴涌泉穴,对付寒性头痛特别灵,贴上半小时就见效。
调理身体的温补妙药 7. 小茴香——下焦寒湿搬运工 做饭用的茴香籽还是暖腹高手,尤其适合吃完冷饮就肚疼、腰酸的女性,每次取5克煮水代茶饮,炒热装布袋温熨小腹,比暖宝宝更持久,不过阴虚火旺的姐妹要少用,小心嗓子疼。
-
高良姜——胃寒者的贴心护卫 吃饭稍微凉点就胀气、反酸的人,冰箱里常备高良姜吧,切薄片含服,或者搭配香附泡茶,既能暖胃又能止呕,但别长期喝,胃热口臭的时候停一停。
-
桂枝——肌表寒气的驱逐者 吹空调浑身酸痛、流感初起怕冷,这时候需要桂枝来解表散寒,抓一把和白芍配着煮水,喝完盖上被子发汗,寒气顺着汗毛孔就跑出来了,不过高血压患者要谨慎,含有轻微兴奋成分。
外用内服皆有妙用 10. 干姜——脾胃虚寒的温补王 这可是炮制过的生姜升级版,暖中焦的效果翻倍,早上含一片能止呕,炖牛肉放几片去腥散寒,外敷神阙穴(肚脐)治疗五更泻,但记住,腐烂的干姜会产生毒素,千万不能用。
日常驱寒小技巧: ① 寒性痛经试试"三椒汤":花椒+胡椒+辣椒煮水,经前三天开始喝 ② 办公室人群用艾叶+桂皮做热敷包,微波炉叮1分钟敷后腰 ③ 阳虚体质每周吃次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勺料酒效果更好 ④ 每天搓手心劳宫穴、脚底涌泉穴各50次,促进气血运行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温燥药物就像冬日里的火盆,用对了暖意融融,但阴虚火旺、实热证的人贸然使用,反而可能烫伤津液,建议先找中医师辨明体质,再决定用药方案,毕竟我们调理的是自己的身体,安全永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