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时总看见有人晒香草盆栽,殊不知这些绿油油的小可爱个个都是中药界的"扫地僧",今天带大家揭开厨房里藏着的中药密码本,看看紫苏、薄荷这些家常香草如何化身治病救人的"药精"。
【紫苏:散寒高手的双面人生】 上次感冒喉咙痒,我妈随手扯了三片紫苏叶煮水,看着翠绿的叶子在锅里翻滚,浓郁的香气瞬间激活嗅觉,喝下温热的紫苏水,不出半小时鼻塞就通了大半,这不起眼的叶子其实是中医眼里的"解表圣手",风寒感冒时用它煮水泡脚,寒气顺着毛孔往外冒。
广东人煲汤爱放紫苏,不仅能去腥增香,还能化解鲫鱼汤的寒性,记得有次炖牛腩总散不掉膻味,外婆教我放两段紫苏枝,果然连汤底都透着清新,不过体质燥热的朋友要当心,这种辛温药材吃多了容易上火,就像冬天烤火暖和但不能靠太近。
【薄荷:随身携带的天然空调】 办公室常备薄荷罐可不是只为泡水好看,上个月加班熬夜嗓子冒烟,抓一把薄荷叶冲泡,凉意顺着喉咙往下走,瞬间抚平咽喉肿痛,夏天用薄荷煮绿豆汤更是妙招,清冽的香气混着沙沙的绿豆,比冰镇饮料解暑还不伤脾胃。
但别被它的清凉骗了,体虚怕冷的人要少用,有次看邻居拿薄荷敷额头退烧,结果寒性体质越敷越苍白,这就像西瓜虽好,体寒的人也得少吃几口。
【香菜:洗肾草的咸甜人生】 说香菜是"洗肾草"真不夸张,去年体检发现尿酸偏高,老中医让每天嚼十粒香菜籽,刚开始被那股金属味呛得直皱眉,坚持半个月再复查,数值居然降了几十,现在涮火锅必点香菜碟,既解腻又护肾。
不过香菜性格很"傲娇",必须现摘现吃,菜市场买回来的香菜放两天就蔫了,药效跟着打折,最好在阳台种盆四季香菜,随掐随用最新鲜。
【陈皮:时光酿造的化痰剂】 老家阁楼挂着一串串橘子皮,奶奶说这是给孙子孙女存的"止咳药",小时候咳嗽不肯喝药,奶奶就把陈皮糖塞进我嘴里,那带着柑橘清香的甘甜,比药店的止咳糖浆讨喜多了。
现在学聪明了,吃完橘子把皮摊在报纸上晾晒,看着橙黄色的果皮慢慢蜷成褐色,三个月后就成了自制陈皮,泡水喝能缓解雾霾天的咽喉不适,炖肉时放两片还能化解油腻。
【艾草:女人一辈子的暖宝宝】 每到端午,老妈总要在楼道挂艾草,这浑身绒毛的植物可不只是应景,熬水泡脚能驱寒除湿,闺蜜痛经多年,坚持每周用艾草水泡脚,现在终于不用抱着热水袋满床打滚。
新鲜的艾草汁混着糯米粉做青团,是江南人家的清明仪式,不过艾草性温,火气旺的时候千万别碰,不然脸上痘痘会集体抗议。
【藿香:湿气重的救星】 南方回南天墙壁淌水的日子,全靠藿香正气水续命,其实直接用藿香煮水更好,加点佩兰叶,氤氲的香气能赶走闷热粘腻,有年夏天湿疹反复,老中医开了个偏方:鲜藿香捣碎敷患处,三天就止痒。
但藿香味道霸道,炖汤时几片就够,有次贪心多放了两片,整锅鸡汤苦得没法喝,这就像四川火锅的花椒,适量提味,过量毁锅。
【丁香:厨房里的止痛贴】 牙痛发作那晚才懂丁香的妙处,把花蕾嚼在痛牙处,辛辣感瞬间麻痹神经,后来查资料发现,丁香酚确实有麻醉效果,堪比天然止疼药,不过治标不治本,第二天还是乖乖去看了牙医。
炖肉时加两颗丁香,香味能渗进骨头缝,但这东西不能常吃,就像辣椒过瘾却伤胃,有次连着三天喝丁香茶,结果便秘了三天。
【茴香:被误会的暖宫高手】 总听老人说经期要喝茴香红糖水,开始觉得土味疗法不靠谱,直到有次痛经试试,温热的茴香气息在腹部游走,确实舒缓了不少,原来它含有挥发油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
不过茴香性格刚烈,阴虚火旺的人要绕道,有次偷吃了一大把茴香饺子,当晚嘴角立刻长泡,才知道有些温暖消受不起。
这些藏在灶台边的中药精灵,承载着千百年的生活智慧,下次摘香草时别只当调料,想想它们在《本草纲目》里的名字,但切记:食疗虽好,生病还是要听大夫的话,你家厨房还藏着哪些中药宝贝?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