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闺蜜小琪顶着一张"关公脸"来找我哭诉,说涂了祛痘药膏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仔细一看,她下巴上那片红疹根本不是痘痘,而是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这种情况在皮肤科门诊太常见了,很多人把突然冒出来的红疙瘩都当成痤疮处理,结果越治越糟,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过敏和痤疮的真面目,学会这五招轻松辨别!
【第一招:看发作速度】 过敏就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通常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比如换了新护肤品后几小时就泛红刺痛,吃了海鲜当天就起红疹,这种急性发作的特征很明显,而痤疮更像是慢性持久战,从毛孔堵塞到发炎冒白头,往往要经历几天甚至几周的酝酿期,就像你突然发现的闭口粉刺,其实是皮肤偷偷"憋"了很久的成果。
【第二招:观皮肤表现】 凑近镜子仔细看,痤疮选手们通常有固定赛道——油脂分泌旺盛的T区(额头、鼻子、下巴)是重灾区,它们喜欢扎堆出现,白头粉刺、黑头、炎性红痘常常轮流坐庄,反观过敏更像是打游击战,可能今天左脸颊泛起红斑,明天右边脖子又冒出丘疹,边界模糊得像水墨画晕染开来,严重时还会伴随脱皮现象。
【第三招:察痛痒程度】 这里有个简单记忆法:过敏痒为主,痤疮痛当先,当你忍不住想挠的时候,多半是过敏在作祟,那种钻心的痒从表皮往里钻,而痤疮的痛更多是按压时的钝痛,特别是长在下巴颏这种"危险三角区"的大红包,碰一下就像被蜜蜂蛰了似的,不过要注意,如果是囊肿型痤疮破了感染,也会又痛又痒,这时候就要警惕是不是合并感染了。
【第四招:溯诱因线索】 翻开你的护肤日记,最近有没有尝试新产品?换季时是否频繁敷面膜?这些可能是过敏的导火索,而熬夜追剧、麻辣火锅配甜点这种"作死套餐",更容易诱发痤疮,女生还要注意生理期前后的变化,月经前爆痘属于正常激素波动,但如果每次经期都大面积泛红脱皮,就要警惕玫瑰痤疮等特殊类型过敏。
【第五招:试基础护理】 这里教大家个安全测试法:停用所有功效型护肤品,只用清水洗脸+基础保湿,如果3天内明显好转,大概率是过敏;要是旧疹未退又添新痘,那八成是痤疮问题,但这个方法仅限于轻度情况,如果出现渗液、溃烂或者发热,千万别硬扛,赶紧挂皮肤科号才是正解。
记得去年春天,我把自己折腾进了医院,当时满脸爆痘还沾沾自喜以为是刷酸见效,结果医生指着那些连成片的红斑说:"这是激素依赖性皮炎,你最近是不是用过速效祛痘膏?"原来我把糖皮质激素造成的玫瑰痤疮当成了普通痘痘,这个教训让我明白:当常规方法不管用时,就是身体在报警了。
现在市面上的祛痘产品五花八门,但对付过敏和痤疮的思路完全不同,过敏需要及时止损(停用致敏物)、舒缓抗炎(冷敷/芦荟胶)、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而痤疮治疗更侧重控油疏通(水杨酸)、抑菌消炎(过氧苯甲酰)、调节角质(维A酸),最保险的方法是:拿不准就去看医生,毕竟脸只有一张,试错成本太高。
最后教大家个应急判断法:如果皮疹在阳光下特别刺痛,多半与过敏有关;如果挤压后有黄色脓栓,基本可以锁定痤疮,这些只是辅助判断,具体诊疗还是要交给专业医生,不管是过敏还是痤疮,疯狂爆皮时请收起你的清洁面膜,戒掉手贱抠痘的毛病,这才是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