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市场,一场由天灾人祸引发的药疯

一归堂 2025-04-24 科普健康 1612 0
A⁺AA⁻

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就像坐过山车,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无归,这一年,从东北的人参田到云南的三七地,从安徽亳州的药材市场到广州的清平药房,"药价疯了"成了从业者的口头禅。

天公不作美,药农直跺脚

2017年春天,安徽亳州的王老板盯着手机里暴雨预警,把刚种下的白芍苗又扒拉出来一半。"这雨要是下透,地里能养鱼。"结果那年皖北连降暴雨,白芍亩产直接腰斩,隔壁县的牡丹皮更惨,开花期遭遇冰雹,花瓣掉得满地都是,药商们抢着收未开花的根皮,价格比往年翻三倍。

贵州的太子参也遭了殃,当地老药农说,6月份连续30天阴雨,地里积水退不下去,眼看着快成熟的参苓全泡烂了,市场上的太子参价格从每公斤60元飙到240元,有药贩囤了20吨货,转手就赚了辆奔驰。

环保风暴刮倒半个药材圈

河北安国的加工户张大姐没想到,自己会因为环保督查倒闭,她家祖传的硫磺熏蒸技术,在2017年成了"违法证据",政府派人把熏药的炉子都砸了,她囤的50吨半夏只能贱卖,这事不是个例,全国中药材主产区都在查环保,传统加工方法被卡死,符合GMP标准的饮片厂订单接到手软。

物流成本也在添乱,山东的丹参运到云南,运费涨了40%,司机老李抱怨:"现在查超载比抓贼还严,以前装30吨现在只能拉18吨。"药材批发商们发现,原本薄利多销的生意,现在光运费就要吃掉两成利润。

游资进场,药市变股市

那年最魔幻的要数三七炒作,云南文山的李老板本来打算扩种,结果被温州来的炒家拦住:"别种了,我们包地!"这些外地人把三七当股票炒,从180元/公斤炒到800元,又三个月跌回200元,文山街头突然出现好多典当行,全是炒家抵押囤货的据点。

黄连的故事更离谱,重庆石柱的药农发现,有神秘买家把整个村的黄连全收走,后来才知道,这是某药企怕原料涨价,提前三年锁定货源,市场上的黄连价格倒是稳了,但新货上市时,药农们发现合同价比市场价低了一倍。

政策这只无形的手

2017年《中医药法》实施,本该是利好,但各地搞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把传统饮片市场挤得变形,亳州药市的老周说:"以前医院用饮片,现在全改颗粒,我们这些做酸枣仁、柏子仁生意的,销量直接砍掉三分之二。"

更狠的是飞行检查,某知名药企的当归饮片查出农药残留,直接全网下架,药农们慌了,打农药的心有戚戚,不打虫害又扛不住,最后甘肃定西的当归基地全换成有机种植,成本涨了三成。

药市江湖的生死局

那年最惨的是浙八味里的"三棱",浙江磐安的陈老板种了十年三棱,2017年产量创新高,价格却跌到不如萝卜钱,原来安徽亳州搞成功人工种植,产量翻倍,老陈带着乡亲们上访,最后政府特批"地理标志保护",但价格再也回不去从前。

相反,重楼成了幸运儿,云南野生重楼挖绝了,人工种植又难成活,药厂抢购家种重楼,价格从300元/公斤炒到1800元,有药农把房子抵押了扩种,结果三年后产能过剩,新货上市时价格雪崩。

站在2023年回头看,2017年的药市就像场大梦,有人记住了暴雨中的白芍田,有人难忘环保督查时的硫磺味,还有人对炒三七的温州口音记忆犹新,如今中药材市场装上了电子交易屏,但老药农们还是习惯蹲在街边,抽着旱烟聊:"那年啊,真是见了鬼......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