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痘≠"随便抹抹就好"
最近闺蜜小琳天天戴着口罩来上班,摘掉口罩那一瞬间把我吓了一跳——整张脸像被"陨石砸过",红肿的痘痘连成片,还有几个冒白尖的脓包,她苦笑着说:"我以为只是普通长痘,没想到拖成这样..."
其实像小琳这样的案例在皮肤科门诊很常见,很多人以为痤疮(也就是我们说的痘痘)只是青春期的小毛病,挤挤就好,但真正走进诊室才发现,医生手里拿着评分表,像高考阅卷似的给痘痘"打分",这些看似复杂的评分标准,其实是判断病情轻重、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依据。
医生手里的"痘痘成绩单"
目前国际通用的痤疮分级系统主要有三种:GAGS全球痤疮分级系统、ECCA欧洲痤疮分类和我国《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的分级标准,虽然叫法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通过量化指标来判断痘痘的严重程度。
以最常用的GAGS系统为例,医生会像检查试卷错题一样,从四个维度给痘痘"批分":
- 粉刺数量:黑头白头各值1分
- 炎性皮损:红痘痘每个2分,带脓包的每个3分
- 结节囊肿:硬块痘痘每个4分
- 分布范围:仅限额头/下巴(1分),蔓延到脸颊(2分),波及脖子(3分)
总分0-18分为轻度,19-30分为中度,31-38分为重度,39分以上属于毁容级重症痤疮,就像我们考试60分及格线一样,达到某个分数段就要启动对应强度的治疗。
你的痘痘在第几分区间?
举个实际例子:程序员阿强来就诊时,右脸布满红肿痘痘,左脸相对干净,按照评分标准:
- 粉刺:下巴5颗(5分)
- 炎性痘:右脸12颗(24分)
- 囊肿:太阳穴位置2个(8分)
- 分布:局限在下半脸(2分) 总分49分!这已经属于重度痤疮,需要口服异维A酸+抗生素联合治疗。
而大学生小美的情况完全不同:
- 闭口粉刺:额头20颗(20分)
- 炎性痘:零星3颗(6分)
- 分布:集中在T区(2分) 总分28分,属于中度痤疮,外用药物+果酸焕肤就能控制。
这些细节决定评分准确性
- 光线影响:诊室专用灯光下评估,自然光会低估炎症程度
- 清洁要求:需素颜检查,化妆品遮盖会干扰判断
- 动态观察:同一部位连续3天拍照对比,避免误判临时爆发
- 特殊类型:聚合性痤疮、暴发性痤疮等需单独记录
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张主任透露:"很多患者手机里存着各种祛痘偏方的对比图,但这些非专业拍摄的照片反而会影响医生判断,建议治疗前后用医院的皮肤检测仪客观记录。"
评分背后的治疗密码
不同分数段对应着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
- 1-18分(轻度):外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
- 19-30分(中度):外用药物+红蓝光治疗
- 31-38分(中重度):口服抗生素+光动力疗法
- 39分以上(重度):口服异维A酸+激素调控
特别要注意的是,GAGS评分每下降9分才认为治疗有效,就像减肥需要减掉一定体重才算达标,治痘也要看实实在在的分值变化。
日常管理中的评分妙用
- 自测预警:每月自拍面部照片,用九宫格分区法统计痘痘数量
- 产品选择:轻度痤疮选含2%水杨酸产品,中度需5%过氧化苯甲酰
- 饮食关联:乳制品摄入与GAGS评分呈正相关,高糖饮食会让炎症痘得分翻倍
- 作息影响:连续熬夜3天,炎性皮损数量平均增加40%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误区1:"疯狂爆痘期过后会自动降级" 真相:不干预的话,70%的中度痤疮会在2个月内发展为重度
误区2:"中药调理能降分" 数据表明:单纯中药治疗仅对15分以下的轻度痤疮有效
误区3:"针清痘痘可以控分" 不当操作会导致炎症扩散,原本20分的病例可能飙升至35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就像我们不能自己批改高考试卷,痤疮评分也需要专业设备和经验,某医美机构推出的"AI测痘"服务,虽然能自动计数,但无法准确判断深藏皮下的炎性结节,还是会出现20%左右的误差率。
如果你发现自己:
- 额头和下巴反复长痘超过3个月
- 同一位置痘痘总是此起彼伏
- 生理期前痘痘突然爆发性增多
建议直接去医院皮肤科建立档案,专业的评分系统会告诉你:这次真的不是"多喝热水"就能解决的战役,毕竟在战"痘"路上,精准的情报比盲目尝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