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整理书房时翻出本泛黄的县志,里头记载着巴中老辈人采药的旧事,要说这巴中药材啊,可不就是咱们山窝里长出来的"金疙瘩"?这些年看着老家的黄精、天麻从山沟沟走进药房柜台,价格年年看涨,倒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挖草药的往事。
巴中药材为啥"金贵"? 咱巴中这地方可不简单,北纬31°的黄金线穿过米仓山腹地,云雾整天裹着山尖打转,春天去药田转转,你会发现那些天麻总爱躲在腐木堆里,就像害羞的姑娘蒙着面纱,老药农说这叫"三分阳七分阴",仿野生种植最养药材的性子,前年省里来的专家拿着检测仪,测出咱们这儿土壤里硒含量比平原高三倍,难怪连城里人都盯着巴中的川明参买。
祖辈传下的"宝贝匣子" 要说巴中药材的历史,得从唐朝说起,当年女皇武则天体弱多病,喝了咱们通江产的"九蒸九晒"熟地黄后容光焕发,这才让巴中药进了皇宫,现在去南江光雾山,还能找到百年以上的重楼植株,那可是治跌打损伤的圣品,去年有个韩国药材商在村里转悠半个月,就为找做"正官庄"红参的老树根须,最后捧着截烂树根当宝贝似的走了。
山里人的"致富经" 前几年隔壁王叔还在工地搬砖,如今承包了后山三十亩黄精基地,他跟我算过一笔账:鲜黄精收购价涨到18块一斤,加工成九制黄精片能卖到两百多,不过这行当也有门道,得像伺候娃娃一样盯着温湿度,稍不留神药材就发黑变质,去年镇上办培训班,请来农科院专家教怎么用无人机监测药田病虫害,现在年轻人回来搞直播带货的也多了。
识药辨药的小窍门 老话说"七月贝母八月参",采收时辰最讲究,就拿川乌来说,冬至后挖的药效最好,这时候茎块攒足了天地灵气,辨别真假也简单:正宗巴中天麻表面有"鹦鹉嘴",折断后断面像糯米糕似的半透明;要是遇见白生生的"美容天麻",准是硫磺熏过的,去年我在菜市场见人卖"野生灵芝",背面光滑得像塑料,仔细一看菌柄都被锯短了。
厨房里的养生方子 别以为药材都得煎汤喝,咱们巴山人有自己的吃法,霜降前后采的百合,拌上蜂蜜蒸两个小时,润肺止咳比吃药灵验,前些天去恩阳古镇,看见家家户户晾晒的枳壳片,老板娘教我用陈皮加枳壳煮水,专治积食不消化,最绝的是丹参炖土鸡,砂锅里焖上两小时,汤头泛着琥珀色,冬天喝一碗浑身暖洋洋。
藏在深山的新机遇 最近总听人说"药旅融合",咱们通江的银耳产业园已经搞起了观光工厂,游客能戴着斗笠进大棚采石斛,现摘的铁皮枫斗泡茶清香扑鼻,不过要我说,真正的好药材还得往人迹罕至的沟谷里寻,上个月陪摄影师朋友拍药源基地,无人机镜头里,背篓采药的老乡在云海间时隐时现,活脱脱一幅当代《神农采药图》。
后记:前几天收到在外打工的发小寄来的包裹,里头装着真空包装的巴山虎杖面,这小子以前最烦跟着大人挖药,如今倒琢磨出把药材磨成面粉做健康食品,看着快递单上"巴中药材深加工"的字样,突然觉得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长的何止是草木,分明是代代相传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