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咱家阳台种的那盆怪草到底是啥?叶子掰了又长,浇点水就活蹦乱跳的。"我蹲在花盆边揪着片翠绿的叶子,看着断面渗出的乳白色汁液在指尖凝结成珠,老妈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那是金不换啊,你爸当年挖山货摔肿了膝盖,就是靠这宝贝消肿的。"
这个在我家窗台存活了八年的神奇植物,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它的学名叫三七,不过比起这个书面的名字,"金不换"这个俗名倒是更贴切——老辈人说它抵得上黄金,就算拿座金山来换都不给,可谁能想到,这个在南方山区随处可见的野草,竟是中医药典里赫赫有名的"止血神药"呢?
要说这三七的来历,还得从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起,那年滇南进贡的药材清单里,这种五加科植物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其实咱们老百姓哪管这些文绉绉的讲究,只管叫它"金不换",毕竟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哪个山民没被柴刀伤过腿,哪个猎户没在深山里崴过脚?这时候扯片三七叶嚼吧嚼吧,比什么云南白药都管用。
前阵子隔壁王叔上山采蘑菇摔折了手腕,医院片子显示骨裂,他闺女天天炖鸡汤时往瓦罐里丢几片晒干的三七根,说是"接骨丹",我凑近闻着汤锅里飘出的苦香味,突然想起去年在药材市场看见的场景:戴着老花镜的老板从玻璃罐里拈起支须根完整的三七,像炫耀传家宝似的跟我说:"丫头你看这'铜皮铁骨',三年生的春三七才够资格入药。"当时还纳闷这丑兮兮的东西凭什么卖黄金价,现在倒是懂了——人家这满身疙瘩的块根里,藏着二十多种皂苷成分,止血不留瘀的本事连西医都竖大拇指。
别看现在药店把三七装在精致礼盒里当保健品卖,我们这代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早二十年工地上流传着个土方子:白酒泡三七治风湿,我爸他们那会儿在建筑队干活,每天早晨抿一口琥珀色的药酒,说比护膝还管用,不过现在我更倾向于用三七粉煮鸡蛋,滑嫩的蛋白裹着微苦的药香,既补气血又不伤胃,倒是比直接啃药片容易坚持。
最近刷短视频总看见主播推销"野生天麻",评论区动不动就几百人问能不能和三七配着吃,要我说啊,这俩确实是经典组合,一个平肝息风,一个活血定痛,就像我们广东人煲老火汤,放几片三七搭配红枣枸杞,全家老小都能喝,不过可得记住,孕妇和经期女性要离这玩意儿远点,它活血的劲头太猛,当年村里接生婆都备着三七粉防血崩。
上个月陪老妈去中医院看腰疼,老中医开的方子里赫然写着"田七10克",我指着处方单笑问:"大夫您也赶时髦用网络用语啊?"老爷子推了推眼镜:"田七就是三七的别称,你们年轻人不是爱说'yyds'吗?这味药在中药界才是永远的神!"现在想来,从古至今这棵草药能稳坐"伤科圣药"的宝座,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效果,毕竟在这个人人都有手机却难免磕碰的时代,家里备点三七粉,可比创可贴靠谱多了。
对了,下次要是看见花鸟市场摆着叶片肥厚的盆栽三七,千万别当普通绿植,掐片叶子揉碎敷在蚊虫叮咬处,保准比清凉油见效快,要是遇到跌打损伤的紧急情况,记得先冰敷再用药,这可是老中医反复叮嘱的诀窍,毕竟金不换再金贵,也得讲究个正确使用方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