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人参咋卖?""16年的货早没了,现在都是新采的!"——这是2017年春天我在东北某中药材市场听到的对话,别看问价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其实他问的正是2016年那波让人揪心的人参行情,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当年这味"百草之王"到底卖过什么价,背后又藏着哪些门道。
要说2016年的人参市场,那可真是坐了趟过山车,开春时吉林长白山脚下的参农老李,守着自家两亩人参地直犯嘀咕:"去年这时候收购价还挂在每公斤800往上,今年贩子们开价就砍到600,这还让不让人活了?"老李的遭遇不是个例,整个东北产区都笼罩在低价阴云里。
行内人都知道,人参价格向来是"三年看天,七年看人",216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头年暖冬导致病虫害高发,本该丰收的五年参批量减产,按说物以稀为贵,可市场上却上演了离奇一幕:普通园参(人工种植)批发价跌到500-700元/公斤,比前两年降了近三成,这背后藏着行业转型的阵痛——大规模种植导致产能过剩,加上韩国高丽参冲击市场,散户参农只能捏着鼻子贱卖。
但别急着心疼参农,市场上永远不缺"别人家的人参",同样是2016年,在吉林集安清河镇的拍卖会上,一批30年以上野山参拍出12万/公斤的天价,这些深山里挖出的"人参精",光是芦头碗口的形态就能值千金,更戏剧性的是,某参商囤积的五年林下参,年初还滞销压仓,到了冬至突然被南方养生馆以980元/公斤扫货,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
要说最憋屈的当属河北安国的药材贩子,老张那年收了十吨"趴货"(品相不好的人参),本想着走量赚差价,结果遇上新GMP认证查得严,药厂集体提高收购标准,这批卖相不佳的人参在仓库躺了半年,最后只能打碎做人参须,价格从600元暴跌到280元/公斤。"现在收参比赌石还刺激",老张摸着仓库里剩下的半吨存货苦笑,"全凭运气吃饭"。
市场永远不缺聪明人,2016年秋天,浙江某保健品企业悄悄吃进200吨五年参,均价不过550元/公斤,到了次年开春,他们把人参切成段打成粉,装进精致礼盒,摇身变成"长白山五年生切片人参",在某电视购物频道卖出2980元/斤的高价,这波操作看得参农直拍大腿:"早知道我们自己加工啊!"
其实懂行人都明白,2016年的人参江湖拼的是"三看":一看产地,长白山核心产区的五年园参能比山东货贵出20%;二看工艺,有机认证的人参比普通货高出30%不成问题;三看渠道,药厂收购价永远比零售市场低一头,就像参农老王说的:"种参十年不如贩参一年,关键得会讲故事。"
转眼到了2016年冬天,大雪封山前最后一波交易潮,长春某中药材市场的电子屏上,五年园参统货报价定格在680元/公斤,这个数字后来成了行业转折点,没人想到,第二年开春"健康中国"政策出台,食补养生概念爆发,人参价格像被点燃的火箭直冲云霄,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今回头看2016年,参农老李家的仓库还留着半吨没卖完的存货,那些曾经让他愁眉不展的人参,现在成了他给孙子讲的市场故事,市场永远在变,就像人参生长需要"三涝三旱",做买卖也得经得起折腾,毕竟在这行混,谁还没几斤"人参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