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脸上长了好多粉刺,是不是就是痤疮啊?"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皮肤科门诊都会听到,作为被痘痘困扰多年的"资深战痘士",我发现很多人对痤疮和粉刺的概念完全搞混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对让人傻傻分不清的皮肤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说白了,粉刺只是痤疮大家族里的"小老弟",就像水果和苹果的关系,痤疮是总称,粉刺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但别小看这个"小弟",它可是很多严重皮肤问题的源头,记得我青春期时满脸白头粉刺,总觉得挤掉就完事了,结果硬是拖成了囊肿型痤疮,现在想想都后悔!
先带大家认清楚这两个概念:医学上说的痤疮,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青春痘,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专挑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搞事情,额头、下巴、鼻子这些T区都是它的"作案现场",而粉刺呢,特指那些还没发炎的小凸起,白头粉刺是闷在皮肤里的"小炸弹",黑头粉刺则是接触空气氧化后的"黑芝麻"。
说到这儿必须纠正一个常见误区——不是所有红肿痛的大痘痘都叫粉刺!我表弟之前脸颊长了个巨痘,非说是粉刺要挤掉,结果挤到出血留疤,后来才知道那是炎性丘疹,属于痤疮发展的中期阶段,这说明搞清楚发展阶段特别重要,毕竟不同阶段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痤疮这个"家族"确实成员众多,从轻微到严重大概分四级:第一级就是咱们说的粉刺阶段,包括开口的黑头和闭口的白头;第二级开始出现红色丘疹,这时候皮肤已经开始发炎了;到了第三级会形成脓包,顶上白白的那种;第四级最严重,会出现结节和囊肿,摸起来硬硬的还特别疼。
我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大学时仗着年轻不懂护理,把闭口粉刺当芝麻抠,结果细菌感染发展成脓包痤疮,那段时间整张脸像月球表面,出门都要戴口罩,后来去看皮肤科才知道,原来轻度粉刺阶段处理好,完全可以避免发展到中重度。
重点来了,怎么判断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教大家三个鉴别窍门:第一看颜色,单纯粉刺不会发红发肿;第二摸温度,发炎的痤疮摸起来会发热;第三观形态,粉刺个头小且圆润,痤疮则可能呈现不规则的红肿,不过最保险的方法还是找专业医生做皮肤镜检测,我去年做检查时就看到毛孔里堵塞的角质像小山一样。
说到护理,这可真是门学问,身边不少姐妹以为狂洗脸就能解决问题,结果越洗越油,其实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我试过每天用皂基洗面奶洗三次脸,结果皮肤干燥脱皮,粉刺反而更多了,正确做法应该是温和清洁+适当控油,我现在早晚用氨基酸洁面,出油多的时候用化妆棉蘸茶树水局部擦拭,效果比暴力清洁好太多。
饮食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以前我超爱吃奶茶火锅,结果每次吃完第二天必冒痘,后来把牛奶换成豆浆,零食换成坚果,坚持三个月真的发现闭口少了,不过也不用完全忌口,偶尔解馋没问题,关键是要控制量和频率。
对付粉刺最要命的误区就是手贱去挤!我闺蜜有次用美容针挑黑头,结果细菌从伤口钻进去,整个下巴肿得像猪头,现在美容院的专业针清都要配合消炎护理,自己乱挤真的很危险,如果实在忍不住,至少要用酒精消毒工具,做完后马上涂修复精华。
药物治疗这块一定要听医生的,我用过维A酸乳膏效果不错,但刚开始两周会出现脱皮泛红,吓得我以为过敏,医生说这是正常的排应期,建立耐受后皮肤会适应,不过要注意这类药膏只能点涂,大面积使用可能会刺激皮肤。
最后提醒各位战痘人士,如果发现粉刺频繁复发,或者出现痛痒不适,千万别自己瞎折腾,我同事就是自行刷酸导致敏感肌,现在换季就脸红瘙痒,及时就医不仅能准确判断病情,还能避免错误护理加重问题,记住痤疮是病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该吃药的时候就得老老实实遵医嘱。
说到底,搞清楚痤疮和粉刺的关系,就像弄清楚感冒和发烧的区别,只有正确认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希望这篇干货满满的分享能帮大家少走弯路,毕竟谁不想拥有光滑细腻的水煮蛋肌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