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突然冒出个红疙瘩,又痛又肿,这到底是上火长的痘还是毛囊发炎?"十个人里有八个都分不清这两个磨人的小妖精,作为被皮肤科医生追着科普过N次的护肤老司机,今天咱们就来场沉浸式解密——毛囊炎和痤疮根本不是同款bug,分清楚才能精准拆弹!
烂橘子和火山口的区别
姐妹们摸过橙子不?毛囊炎就像表皮那层皱巴巴的橙皮,炎症窝在毛囊这个小坑里,而痤疮简直是地下岩浆系统,从毛孔深处就开始闷声作大死,最扎心的是两者都喜欢搞红色警报,但细看大有乾坤:
- 毛囊炎:以毛囊为中心冒出来的圆锥形红包,顶上自带白/黄脓点(就像橙子瓣尖尖),边界清晰得像用圆规画的,按下去硬邦邦还带钻心痛。
- 痤疮:堪称皮肤浮雕艺术,红肿范围能扩成小山包,挤破后可能拖家带口发展成丘疹、脓疱、结节三件套,痛感更像是钝刀割肉。
红肿痘痘的两种人生
同样是熬夜后皮肤起义,但幕后黑手完全不同:
- 毛囊炎:本质是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带头闹事),就像下水道堵了污水倒灌,爱找毛发密集区搞事情(头皮/腋下重灾区),健身后汗湿衣服捂半天这种操作最招它。
- 痤疮:纯属青春期激素躁动引发的连环车祸,皮脂腺疯狂飙油+角质堵塞+痤疮丙酸杆菌搞破坏,三部曲奏响灾难交响曲,额头下巴轮番轰炸,姨妈期更是集体暴动。
显微镜女孩的鉴别指南
当你掏出手机原相机放大200%观察时:
- 毛囊炎:毛孔开口处有明显脓头(想象粉刺针戳下去能爆浆的那种),周围皮肤基本淡定,单独作案居多。
- 痤疮:表面可能没破但皮下暗流涌动,常呈现多世同堂(白头/黑头→炎性丘疹→囊肿),挤完后容易留下陨石坑。
战痘策略完全不是一个剧本
乱用药膏等于给皮肤投毒!重点标记:
- 毛囊炎: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抗生素)涂薄薄一层,严重时需口服消炎药,关键是要控油+透气(戒掉刘海贴头皮/紧身衣摩擦)。
- 痤疮:维A酸家族才是真神,但新手请从低浓度开始建立耐受,重点打击闭口(水杨酸)、消炎(夫西地酸)双管齐下,防晒不到位等于白治。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雷
血泪经验警告:
- 毛囊炎千万别学别人刷酸!越刺激反而炎症越嗨
- 痤疮膏救不了剃毛刀刮伤的毛囊炎(细菌:谢谢投喂)
- 两个混在一起爆发时,请直接挂皮肤科号别瞎折腾
说句实在话,现在年轻人皮肤问题越来越混合型爆发,上周闺蜜顶着太阳穴红疙瘩来找我,结果发现是戴耳机闷出的毛囊炎+生理期爆痘套餐,所以当皮肤出现反复异常时,建议直接拍照建档(记录发作周期/位置/诱因),专业医生真的能一眼看穿这些小把戏。
最后灵魂拷问:你分得清正在对付的是哪种皮肤叛军吗?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战痘故事,点赞过百下期揭秘「脂溢性皮炎和玫瑰痤疮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