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脸上长的到底是暗疮还是痤疮啊?"
这句话几乎成了每个被痘痘困扰的人去皮肤科前的必问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词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种皮肤问题——只是大家叫法不一样而已,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暗疮"和"痤疮"背后的秘密,看完这篇你也能变成半个专家!
名字背后的地域差异
走在台北街头,药房货架上摆满"暗疮膏";打开大陆电商平台,搜索"痤疮药膏"跳出一堆结果,这两个词就像同一道菜在川菜馆叫"麻婆豆腐",在粤菜馆改叫"酿豆腐",本质上都是青春痘的不同称呼。
冷知识:在中医典籍里早有"痤疿"的记载,西医传入后结合了"发炎性皮疹"的特征,才演变成现在的叫法,香港叫"暗疮"强调其隐蔽性,日本称"ニキビ(nikibi)"源自德文Acne的音译,说到底都是毛囊皮脂腺的那点事儿。
那些年我们混淆的概念
别看名字换得勤,该懂的知识点一个都跑不了。
- 痤疮是医学正经学名(《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收录词条)
- 暗疮更像是民间俗称(类似"瘊子""猴头痘"这类叫法)
但别被名字骗了!无论是挤出来的白头粉刺,还是红肿冒脓的大痘痘,都属于痤疮家族成员,非要说区别,就像问"苹果和红富士苹果有啥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品种罢了。
为什么有人偏要用"暗疮"这个词?
这里就得说说语言习惯的玄妙了,在美容行业混迹多年的顾问都知道:
- 用"暗疮"显得更专业神秘(仿佛比痤疮高级些)
- 美容院偏爱这个说法(配合"排毒疗程"更有营销感)
- 年轻人更接受"暗疮"(听起来比"痤疮"少点病恹恹的感觉)
就连明星都在综艺里说"我长暗疮了",你说这词儿能不流行吗?但其实在医生处方单上,永远写的都是"寻常痤疮"四个字。
真·干货时间:分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虽然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确实分轻重:
- 微粉刺阶段:毛孔里的小点点(这时候用"闭口"更准确)
- 炎性丘疹:红肿痛的小包(这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暗疮")
- 结节囊肿:摸起来硬邦邦的大肿块(医院诊断书上写"重度痤疮")
重点来了:
- 轻度时外用维A酸就能搞定
- 中度需要抗生素药膏加持
- 重度必须口服药物+光疗
千万别信什么"暗疮膏专治深层痘痘"的鬼话,所有治疗方案都要看炎症程度,和叫啥名字没关系!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 针清误区:美容院说"帮你清暗疮",结果把粉刺挤成疤痕
- 产品陷阱:"专治暗疮"的护肤品可能含激素,停用就烂脸
- 饮食谣言:吃辣椒不长痤疮?错!高糖食物才是真凶
无论是叫暗疮还是痤疮,作死熬夜、乱挤乱扣、错误护肤才是真正元凶!
终极解决方案
与其纠结名字,不如掌握这些实战技巧:
✅ 早晚用氨基酸洁面(某芙/某宝平价款就行)
✅ 油皮备着水杨酸棉片(轻轻擦别猛搓)
✅ 爆痘期点涂壬二酸(医院开的才是最安心)
✅ 防晒全年无休(紫外线会让痘印变黑印)
说真的,皮肤出问题时别当侦探研究名字,赶紧挂个15块钱的皮肤科门诊,花三分钟做的检查比百度十天都有用!毕竟不管是暗疮还是痤疮,最后都会老老实实听医生的话抹药不是?
本文纯属经验分享,具体病症请以医生诊断为准,战痘路上没有捷径,但有科学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