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隔壁王婶家串门,发现她家院角晒着些黑褐色的小果子,随口问了句"这是啥稀罕物",没想到王婶眼睛一亮:"这可是咱们祖辈传下来的宝贝——生枝子!现在城里药店都卖老贵了!"听她这么一说,我才想起小时候奶奶总爱用这玩意儿煮糖水,原来这不起眼的东西大有来头。
【老祖宗留下的养生密码】 要说这生枝子,可是中医眼里的"全能选手",别看它长得像缩小版橄榄球,皱巴巴的表皮下藏着大能量,村里的老中医常说"三焦有火找枝子",说的就是它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热,春天肝火旺导致的口腔溃疡,夏天暑热引起的心烦失眠,秋天燥邪引发的咽喉肿痛,冬天吃火锅多了的肠胃积热,都能靠它调理。
去年邻居小陈家孩子高考前急得满嘴燎泡,我妈就抓了把晒干的生枝子给他煮水,刚开始小伙子还嫌苦,硬是被他妈盯着喝了三天,没想到嘴上的泡真消下去了,连带着复习时的烦躁情绪都缓解不少,后来听说他们班好几个家长都来讨教这个土方子。
【藏在山野里的营养宝库】 别小看这黑不溜秋的果子,现代研究发现它的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高8倍,还含有独特的熊果苷成分,村东头的刘大姐常年喝生枝子茶,五十岁的人皮肤还挺紧致,她说这比买几百块的护肤品管用,前阵子镇卫生院来做体检,发现我们村老人的尿酸指标普遍比别处低,大夫分析可能就跟日常喝生枝子茶有关。
不过要提醒的是,新鲜生枝子性寒,脾胃虚寒的人最好烘干后用,就像腌咸菜要选晴天一样,采收也有讲究——得挑农历七月半前后,果子由青转黄时摘下,这时候药效最足,前几年有个收购商不懂行,九月份来收青果子,结果熬出来的膏方效果大打折扣。
【厨房里的百变精灵】 在我们这儿,生枝子的吃法可多了,最常见的是蜜渍:洗净晾干后拌红糖封坛,过段时间拿出来冲水,酸甜可口特别开胃,张家阿婆独创的"五行养生茶",就是把生枝子、枸杞、菊花、陈皮、山楂按比例搭配,每天抓一把煮水,她说这能调和五脏六腑。
最近年轻人还开发出新玩法,有人用生枝子做成果酱抹面包,也有人泡酒当保健饮品,但要论最地道的吃法,还得数冬至那天炖的生枝子老鸭汤,鸭肉性凉,配上清热的生枝子,再放几片姜平衡寒性,炖出来的汤金黄透亮,喝完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清爽。
【识货更要会存货】 很多人不知道,新鲜的生枝子摘回来不能直接晒,得先用盐水浸泡杀菌,再阴干三天,期间每天翻面,老一辈人会在竹匾下垫稻草吸潮,这样晒出的果子药效保存得更好,要是遇到梅雨季节,还可以学李大爷家的土办法——用干净稻壳分层掩埋,随取随用,放一年都不坏。
现在市面上造假的不少,有些不良商家用染色山楂冒充,记住正宗的生枝子两头尖中间鼓,表面有天然皱纹,掰开会闻到淡淡的草木香,要是闻着有刺鼻药味,或者颜色过于鲜亮,八成是硫磺熏过的。
看着王婶家院子里晾晒的生枝子,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别小看这些山间野果,都是天地馈赠的灵丹妙药。"在这个保健品横行的时代,或许我们真该重新认识这些祖辈用了几百年的自然馈赠,下次遇见野生生枝子,不妨摘几颗带回家,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