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山里采药时,碰到个怪事,我在浙江西部的断崖边发现一丛藤蔓,根部膨大得像个小香瓜,掰开来看居然是乳白色汁液,同行的老药农瞅了半天,摸着下巴说:"这玩意儿...看着像《本草拾遗》里说的'地瓜儿',但咱浙南可没见过长这样的。"
这"瓜"长得实在邪门
那株植物贴着地面生长,暗紫色茎干上长着鸭掌形叶子,最打眼的是块根部分,大的像成年人拳头,小的也有核桃般大小,表皮布满蚯蚓状凸起,我试着挖出整株,根须扯断时渗出的黏液带着淡淡鱼腥气,在阳光下晾了半天也不凝固。
老张头叼着烟杆凑近闻了闻:"腥中带甘,倒有点像玄参又不像。"他掏出手机对着块根拍了十几张照片,突然"咦"了一声——断面处隐约可见同心环纹,这可是典型中药材的特征,可我们翻遍《中药大辞典》,愣是没找到对应品种。
山民偏方治蛇毒
当地七十岁的王奶奶听说这事,颤巍巍从土墙缝里摸出张泛黄纸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地瓜儿晒干磨粉,童便调敷,专解七步蛇咬",可当我们追问具体模样,老人家只记得二十年前见过采药人挖过类似东西。
更蹊跷的是,三天后邻村传来消息,有个放羊娃被竹叶青咬了脚踝,他爹情急之下用这"地瓜"捣碎外敷,结果当天就退了肿,消息传开,好几个被蛇虫咬伤的村民都跑来讨要"神药",搞得我们手里这几块根茎比金子还金贵。
实验室里的意外发现
托省城做检验的朋友帮忙,初步报告让人大跌眼镜,薄层色谱显示含有多种皂苷成分,但红外光谱图却和任何已知中药都对不上号,最奇怪的是高效液相测出的峰面积,在24小时内竟然发生了0.3%的位移——这根本不符合常规中药成分的稳定性。
"会不会是新变种?"朋友挠着头发,"或者是古籍记载失传的品种?"他特意放大了块根的显微照片,导管束呈特殊的星芒状排列,这在任何现行教材里都找不到对应案例。
跨省求证陷入僵局
我们带着样本跑了江浙沪三地的药材市场,杭州笕桥的陈老板摸着胡须说像"白药子",可南京同仁堂的老师傅立刻摇头:"药子断面是黄白色,这分明带着绿晕。"苏州博物馆的明代药柜前,我们比对上百个标本,最接近的竟是标注为"疑是海藻类"的残片。
现在样本正在中医药大学做DNA条形码检测,可结果要半个月后才出来,每天看着微信群里此起彼伏的询问,我心里直打鼓——到底是福是祸?万一检测出有毒成分怎么办?那些已经用过"地瓜"外敷的村民会不会有隐患?
神秘留言牵动人心
昨天凌晨三点,守夜的伙计突然叫醒我,电脑屏幕上跳出条陌生留言:"查光绪二十三年《严州府志·药属篇》,地黄瓜条目下有附图。"可等我们天亮冲进档案馆,1942年的日占时期档案早已残缺不全。
更吊诡的是,今天下午收到个匿名包裹,油纸包着的竟是半块风干的"地瓜",夹着张泛黄纸条:"七月半子时,面朝北斗捣碎,可闻龙涎香。"这玄乎其玄的说法,倒让我想起《道藏》里记载的某些炼丹术......
现在样本正在做急性毒性试验,朋友圈里已经有人开出每斤八千的天价,我盯着培养皿里新长的嫩芽,叶片背面隐约可见银蓝色绒毛——这哪是寻常草药?分明是本会自己写故事的活祖宗!各位中医药界的大神,快来揭开这"地下接瓜"的真面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