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家里总有些祖传的中药盒子,抽屉里藏着党参、枸杞这些宝贝,其实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根树皮,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密码,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30种常见中药,学会用它们调理身体!
补气养血类
-
黄芪——"补药之长" 这味金黄的药材是煲汤神器,特别适合气虚乏力、容易感冒的人,炖鸡时放两片,既能补气又能提高免疫力,但高血压患者要少吃,它有升阳作用。
-
人参——百草之王 野山参是稀罕物,普通人用西洋参更多,含片泡水最方便,熬夜后喝能提神,不过别和萝卜同吃,会抵消药效。
-
当归——妇科圣药 "归头补血,归身养血,归尾破血",月经不调的女性都知道它的好,炖羊肉时加几片,脸色立马红润起来,但腹泻时千万别碰。
清热解毒类 4. 金银花——消炎高手 夏天泡茶必备,咽喉肿痛时最管用,记得要买晒干的,新鲜采摘的反而容易拉肚子,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喝。
板蓝根——疫病克星 每次流感季节就派上用场,但别当饮料天天喝,它性寒伤胃,喝完记得吃点姜糖平衡。
理气化痰类 6. 陈皮——厨房法宝 橘子皮晒干就是它,炖肉去腥还能止咳,痰湿体质的人最适合,但阴虚燥咳的要慎用。
罗汉果——嗓子救星 教师、主播们必囤,掰碎泡水喝,比润喉糖管用百倍,不过糖尿病人要小心,它含糖量不低。
滋阴壮阳类 8. 枸杞子——明目养颜 保温杯里泡枸杞已经out了,现在流行嚼着吃,但每天别超过20粒,上火长痘可别怪它。
肉苁蓉——沙漠人参 炖羊肉时加几片,腰膝酸软能缓解,不过小朋友不能吃,含有激素类似物质。
祛湿健脾类 10. 茯苓——除湿专家 打成粉做面膜能美白,煮粥喝祛湿效果杠杠的,但它会让小便次数增多,睡前别喝太多。
薏米——水肿克星 炒过的薏米泡水喝,祛湿又不伤脾胃,孕妇要少吃,它有滑胎风险。
活血化瘀类 12. 三七——跌打损伤 磨成粉冲服,扭伤淤青都好得快,但月经期间绝对不能碰,活血太过会雪崩。
丹参——血管清道夫 心脑血管病人的常备药,泡酒喝效果最好,不过它不能和藜芦同用,会产生毒性。
安神助眠类 14. 酸枣仁——失眠克星 捣碎装枕头里就能安神,煮水喝治顽固失眠,但孕妇要慎用,可能会刺激子宫。
百合——心慌安抚剂 鲜百合蒸着吃治心悸,干百合泡茶除烦闷,不过它性微寒,要配红枣一起煮。
消食导滞类 16. 山楂——肠胃消化丸 冰糖葫芦的主角,炒焦泡水治积食,但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越吃越难受。
麦芽——米面消食剂 小孩吃撑了煮水喝,淀粉类食物克星,哺乳期妈妈要避开,它会回奶。
止咳平喘类 18. 川贝母——肺热克星 梨子挖空塞川贝蒸,咳嗽立见好转,但风寒咳嗽不能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杏仁——呼吸通畅剂 苦杏仁有毒要慎用,甜杏仁润肺刚刚好,哮喘病人可以常备,但腹泻时别吃。
外用止痛类 20. 艾叶——妇科暖宝宝 艾灸用的就是这个,泡脚驱寒效果一流,但过敏体质要小心,有人用了起红疹。
伸筋草——筋骨舒展剂 老寒腿泡酒擦患处,运动前敷能防拉伤,不过孕妇绝对禁止接触,会导致流产。
温馨提示: 这些中药虽然常见,但每个人体质不同,比如手脚冰凉的适合吃温热药,容易上火的要选寒凉药材,建议先用小剂量试试,出现不适立即停用,最重要的是,长期服用前一定要咨询中医师,别把养生变成伤身!
记住这些中药小知识,家里药箱就能变成百宝箱,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毕竟最好的药物是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