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揭秘,春困秋乏背后的奥秘与调养之道

一归堂 2025-08-12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每到换季时节,不少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扰——明明睡得不少,可白天依然哈欠连天;明明没干什么重活,却总觉得浑身乏力,这种季节性疲劳在中医里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春困秋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对“难兄难弟”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用老祖宗的智慧巧妙化解。

春困:不是懒,是身体在“重启”

每年惊蛰过后,门诊总会迎来一波抱怨嗜睡的患者,他们普遍反映:“晚上早早睡了,早上还是起不来”“上班盯着电脑直点头”,其实这正是典型的“春困”表现,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春天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脏,经过寒冬的蛰伏,人体就像刚苏醒的植物,需要调动全身能量完成新陈代谢的切换,这个时候出现短暂的疲倦感,其实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调整。

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加剧了这种情况,冬季室内暖气烘得人燥热,毛孔长期处于张开状态;开春突然接触外界湿冷的空气,毛孔来不及收缩,导致体表卫气运行受阻,再加上春季特有的“倒春寒”反复侵袭,体内湿气趁机作祟,就像给身体裹上了一层潮湿的棉被,让人昏沉欲睡。

观察身边那些不容易春困的人,大多都有这些习惯:晨起喝一杯温热的薄荷茶醒脑,午间抽空晒晒太阳补阳气,饮食上多吃韭菜、香椿等辛甘发散的食物,反观那些顿顿火锅烧烤、熬夜追剧的人,往往被春困折磨得更厉害,这正印证了《黄帝内经》说的“春夏养阳”,顺应季节规律才能让身体轻盈运转。

秋乏:收获季里的“电量告急”

刚送走酷暑,很多人还没享受几天秋高气爽,就开始感到莫名疲惫,这种“秋乏”和春困有所不同,更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中医认为秋季对应肺金,主收敛肃降,夏天消耗过大的津液还没来得及补充,加上秋燥之气盛行,肺脏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肺朝百脉,主管全身气血运行,肺气不足就像水泵动力减弱,自然会觉得四肢沉重、头脑混沌。

现代人应对秋乏常陷入两个误区:要么狂灌咖啡强行提神,要么整天瘫着不动,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收放自如”,清晨适合做八段锦这类舒缓运动,通过拉伸经络唤醒沉睡的身体;午后可以泡杯菊花枸杞茶,既能润燥又能明目;晚餐少吃辛辣油腻,改吃些百合粥、莲藕汤,帮助肺脏恢复润泽。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农村老人很少抱怨秋乏,他们遵循着“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奏,白天忙碌于田间劳作,傍晚早早歇息,这种张弛有度的作息方式,恰恰暗合中医“使志安宁”的养生原则,而都市白领们白天久坐办公室,晚上又沉迷手机,打破了昼夜节律,难怪会被秋乏缠上。

破解之道:跟着节气过日子

想要摆脱春困秋乏的纠缠,关键在于建立与自然同频的生活模式,春天万物萌发时,我们应该像照顾幼苗一样呵护阳气:穿衣采用“洋葱式”多层穿搭,方便根据温差增减;饮食上少酸多甜,吃点红枣山药羹滋养脾胃;工作间隙多做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棵正在抽枝发芽的小树。

到了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重点就要转向收藏精气,睡前用温水泡脚至微微出汗,既能驱散寒气又能引火归元;周末去郊外登高望远,让肺腑尽情接纳天地清气;情绪上也要学会“悲秋不如乐秋”,听听古琴曲,练练书法,把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严重困倦,伴随头晕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就需要警惕病理性因素了,中医辨证施治会有独特优势,比如脾虚湿盛型的春困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肺阴亏虚导致的秋乏适合沙参麦冬汤调理,当然这些都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细想起来,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生命密码。《周易》说“与四时合序”,《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当我们不再对抗自然规律,而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那些看似恼人的季节性疲劳,反而会成为提醒我们调整生活节奏的善意信号,下次再感觉困倦来袭时,不妨放下手中的冰美式,试试泡杯陈皮普洱,到窗边晒晒太阳——毕竟,最好的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