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最近总感觉腰酸腿软,上个楼梯都气喘吁吁,去中医院一查,大夫指着诊断书直摇头:"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肾,再这么熬下去要出大问题!"开完药方后叮嘱他每天用保温杯泡枸杞,没想到两周后再见面,老李整个人像充了电似的精神,他神秘兮兮掏出个小药盒:"就靠这六味地黄丸续命呢!"
要说这六味地黄丸,可是从北宋时期就流传下来的"补肾圣方",当年钱乙老先生在《小儿药证直诀》里记载的方子,原本是给小孩调理肾虚的,没想到传到现代倒成了上班族的"续命丹",现在药店货架上摆的中成药,包装上印着"滋阴补肾"四个字,拆开来看里面就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这六位"黄金搭档"。
熟地黄就像个勤劳的仓库管理员,把精气血液统统锁进丹田,有次看老中医配药,他特意嘱咐药房师傅:"这味药得选河南焦作的,地道!"原来这黑褐色的根块看着不起眼,却是整个方子的"定海神针",配上酸酸甜甜的山茱萸,就像给肾脏穿了层保暖内衣,那些遗精盗汗的毛病立马收敛。
山药在菜市场常见,但入药的可得选河南铁棍山药,有次邻居阿姨蒸山药治咳嗽,老中医看见了直拍大腿:"暴殄天物啊!这要是配上其他五味药,才是正经补肾的架势。"山药在这方子里就像个和事佬,让其他几味药的药性平和相处。
最妙的是泽泻、牡丹皮、茯苓这三味"泄火队员",有次跟药房小哥聊天,他打了个比方:"这补肾就像给水池注水,光开闸不放水迟早漫出来。"泽泻负责把多余的湿气排出去,牡丹皮清凉降火,茯苓利水渗湿,三兄弟联手把补肾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
现在这方子早就不是老年人专利了,我同事小王连着加班三个月,头发掉得厉害,中医让他早晚各服六味地黄丸,刚开始他还嘀咕:"这黑乎乎的药丸能管用?"结果半个月后在电梯里碰见,原本蜡黄的脸居然透出红润,现在他们部门流行一句话:"熬夜后急救,六味地黄丸配枸杞茶。"
不过这药丸虽好,可不能当糖豆吃,有次听养生讲座,专家举了个反面例子:有个小伙子把六味地黄丸当保健品,结果吃出腹胀便溏,原来这方子偏滋腻,脾胃虚弱的人最好配着砂仁、陈皮一起吃,就像炖汤讲究火候,服药也得看体质。
现在市面上的六味地黄丸花样百出,有浓缩丸、水蜜丸、大蜜丸,我丈母娘就认准水蜜丸,说好吞还不伤胃,其实最传统的还是大蜜丸,咬开能看见金灿灿的蜂蜜拉丝,就是味道有点考验人,不过老中医建议,初次服用最好选水蜜丸,等身体适应了再换剂型。
最近发现个新吃法:把六味地黄丸捣碎掺在蜂蜜里,每天早晚抹面包,隔壁王奶奶试了俩月,原本爬三楼都喘的老太太,现在能跟着广场舞队伍跳完整首曲子,当然这种土方法还得谨遵医嘱,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
说到底,这副千年古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靠的就是简简单单六味药的绝妙配伍,不过现代人服用时要注意,如果出现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的情况,说明脾胃运化不了,这时候就得先调理脾胃再进补,记住老祖宗的智慧:补泻同施,阴阳平衡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