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中医看癌症怎么样?一位国医大师的抗癌智慧深度解析

一归堂 2025-08-12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说起癌症治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手术、化疗、放疗这“三板斧”,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被称为“中医抗癌泰斗”的朱良春先生,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位国医大师眼中的癌症防治之道,看看他的中医思路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先看人再看病:朱老眼中的癌症本质

朱良春老先生常说:“癌症不是突然长出来的肿块,而是身体内部环境失衡的结果。”这话听着简单,却道破了关键——在他眼里,癌细胞就像土壤里疯长的杂草,单纯割草(切除)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得改良土壤(改善体质),这种整体观贯穿了他整个诊疗过程。

记得有位肺癌患者找到朱老时已经做过两次化疗,头发掉光不说,整个人瘦得像竹竿,朱老把脉后摇头叹气:“你这是正气亏虚到极致了,癌细胞反而越杀越旺。”他开的方子没有一味猛药,倒是重用黄芪、灵芝这类补气药材,配合少量软坚散结的中药,三个月后复查,虽然肿瘤没完全消失,但患者的食欲睡眠明显改善,连主治医生都惊讶于他的体力恢复速度。

四两拨千斤:朱氏抗癌三大法宝

要说朱老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复杂的中医理论转化成可操作的临床经验,总结下来主要有这三招:

扶正固本打基础

朱老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他的处方里,党参、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几乎是必选,有个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被告知最多活半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找朱老,老人大笔一挥开了副看似普通的方子,核心就是大剂量生晒参配伍仙鹤草,结果这个患者硬生生撑了三年,期间还能帮着家里干农活。

这里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朱老很少用名贵药材堆砌,像冬虫夏草、犀角之类的基本不用,他说:“穷人也得看得起病,关键是要把药物组合出合力。”这种平民化的用药思路,让他的经验更容易推广。

以毒攻毒有讲究

说到抗肿瘤中药,大家马上想到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这些“抗癌明星”,但朱老用它们的方式很特别——既要控制剂量防止伤胃,又要搭配护胃的粳米、生姜,他曾形象地比喻:“就像给庄稼打农药,不能光想着灭虫,还得保护禾苗。”

有个真实案例很有说服力:某肝癌晚期患者出现严重腹水,西医抽液后很快又涨回来,朱老在常规利水药基础上加了适量商陆,同时配上大量山药熬粥顾护脾胃,一周后尿量明显增加,腹围缩小了8厘米,而且没有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情志调理被低估的价值

翻看朱老的医案会发现个有趣现象:几乎每个初诊患者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作业”——每天晒太阳半小时,听戏曲或评书放松心情,老人家坚信“忧思郁怒最伤肝脾”,而这两个脏腑恰恰是肿瘤发生的温床。

有个淋巴瘤小伙子整天愁眉苦脸,朱老见面第一句话不是问病情,而是拉着他的手说:“年轻人,你看窗外梧桐树,冬天叶子掉光看着可怜,春天照样发芽,先把心放宽些!”后来这个患者成了抗癌俱乐部的活跃分子,生存期远超预期。

中西医怎么配合才科学?

现在市面上有两种极端:要么彻底否定西医只吃中药,要么把中医当安慰剂,朱老的态度非常明确:“该做的检查要做,该动刀的时候别犹豫,但中医能在三个阶段发挥独特作用。”

术前准备期:通过调理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迎接手术,有个食管癌患者术前连续服用两周香砂六君子汤,术中出血量比同类型病例减少三分之一。

放化疗期间:减轻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朱老有个经典配方叫“升降散加减”,专门对付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很多三甲医院都在借鉴使用。

康复防复发:这个阶段才是中医的主战场,朱老主张“徐徐图之”,通常会开出三个月以上的调理方,重点在于重建免疫平衡,他反复强调:“不要追求立竿见影,我们要做的是培养身体的自愈能力。”

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别看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朱老最反对神秘化中医,他经常叮嘱弟子:“看病要接地气,开方要考虑柴米油盐。”以下是几个实用的生活建议:

🔹 饮食禁忌别走偏:与其盲目忌口,不如记住“三因制宜”,比如北方干燥地区适当多吃百合银耳润燥,南方湿热地带适合喝点薏米赤小豆汤。

🔹 运动养生有窍门:推荐八段锦、太极拳这类柔和运动,每天坚持20分钟胜过偶尔剧烈运动,朱老自己九十岁还在练易筋经,他说:“筋骨舒展了,气血流通才好。”

🔹 警惕过度进补:很多家属买各种保健品乱吃,反而加重肝肾负担,朱老建议普通人群平时吃点山药、芡实、莲子就行,物美价廉还安全。

理性看待中医疗效

说了这么多成功案例,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不是万能的,对于早期实体瘤,及时手术切除仍是首选;对于基因突变明确的靶向治疗,精准度确实更高,朱老生前多次强调:“我们要承认差距,更要看到互补空间。”

现在很多医院开展的MDT多学科会诊模式,正是整合中西医优势的好办法,见过太多患者拿着同一张CT片跑遍全国,其实最好的方案应该是固定几位信任的专家团队,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站在当下回望,朱良春先生的学术遗产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是:对待癌症这样的慢性病,既要敬畏它的凶险,也要相信生命的韧性,中医提供的不仅是药物,更是一种与疾病共存的智慧,具体到每个人该怎么选择,还是要根据病情阶段、经济条件、个人意愿综合决定,毕竟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