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可随之而来的慢性病却像影子一样缠上了很多人,其中糖尿病就是特别顽固的一个,西医在治疗上有很多办法,但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药智慧,其实早就藏着不少预防糖尿病的好法子,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那些能帮我们提前“拦路虎”的中医药方,都是实实在在能用在家的日常调理法,坚持下来真能让身体状态不一样。
经典古方打基础——玉泉丸加减的思路最靠谱
说到中医防糖尿病,绕不开的就是针对“消渴症”(古代对糖尿病的称呼)的经典配伍,有个流传很广的基础方叫玉泉丸,核心思路是滋阴清热、生津止渴,虽然直接吃成药也行,但如果想让效果更好,不妨试试自己抓几味药材煮水喝:葛根15克、天花粉12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五味子6克,这几味药里,葛根就像个“引水渠”,能把脾胃里的热邪往下引;天花粉和麦冬专门给干燥的身体补足水分;生地黄凉血养阴,五味子收敛固涩,防止津液白白流失,每天早晚各煮一杯当茶喝,尤其适合平时总感觉口干舌燥、喝水多还不解渴的朋友,不过要注意,要是已经确诊糖尿病正在吃药的,一定要先问过医生能不能加这个方子。
厨房就有的“天然降糖剂”——三款家常代茶饮
很多觉得中药麻烦的人不知道,其实家里常备的一些食材就能搭出好用的保健茶,第一款是玉米须冬瓜皮茶:干玉米须30克(新鲜的更好)、冬瓜皮50克,洗干净后加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焖20分钟,这两样东西都是利水的高手,能帮助身体把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去,特别适合饭后涨肚、小便发黄的人,第二款是山楂荷叶陈皮茶:干山楂片10克、荷叶5克、陈皮3克,用保温杯闷泡半小时,山楂能化肉食积滞,荷叶升清降浊,陈皮理气健脾,三者一起喝可以改善血脂异常的情况,而高血脂往往是糖尿病的前奏,第三款是黄芪枸杞菊花茶:黄芪15克、枸杞10克、白菊花5克,煮开后小火炖10分钟,黄芪补脾气,枸杞滋肾阴,菊花清肝火,对于长期熬夜、压力大导致的阴虚火旺体质特别友好,这三款茶轮换着喝,比单一喝某一种更全面。
药食同源的宝藏汤品——每周两次就管用
广东人爱煲汤不是没道理的,有些药材放进汤锅里慢慢炖,营养全融进汤里了,给大家推荐两个适合全家老小喝的防糖汤,一个是山药芡实猪胰汤:选铁棍山药半根(约100克)、炒芡实20克、新鲜猪胰脏一条(如果没有就用瘦肉代替),先把猪胰焯水去腥,和其他材料一起放砂锅,加够水慢炖1.5小时,出锅前撒点盐就行,猪胰在中医里有“以形补形”的说法,配合山药健脾胃、芡实固肾精,对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另一个是苦瓜黄豆排骨汤:苦瓜一根去瓤切块,黄豆50克提前泡发,排骨200克焯水后同煮,炖到豆烂肉酥,苦瓜里的苦瓜皂苷被称为“植物胰岛素”,黄豆提供优质蛋白又不升糖太快,排骨补充气血,这款汤夏天喝还能清热解暑。
别忽略经络调理——三个穴位每天按五分钟
除了内服外用,中医还很讲究经络疏通,这里教大家找三个关键穴位:第一个是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四横指的位置,每天早上起床后用拇指按压,酸胀感明显的地方就是,左右腿各按3分钟,能强壮脾胃功能;第二个是太溪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肾经的原穴,肾虚导致的夜尿频多、腰膝酸软都可以按它,每次每侧按2分钟;第三个是胰俞穴,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大概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的下方),这个穴位是专门调节胰腺功能的,可以用刮痧板轻轻刮拭,直到局部微微发红,这三个穴位每天抽空按一按,相当于给身体的代谢系统做保养。
说了这么多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中医讲“治未病”,就是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开始干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又经常不规律,更需要把这些简单的中医药方融入日常生活,当然啦,如果有家族遗传史或者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光靠这些还不够,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结合西药治疗,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不让糖尿病真正找上门,而不是等到发病了再补救,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用起来,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