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半年前突发脑梗塞,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个恼人的毛病——整天昏沉沉像戴了个紧箍咒,走路都怕踩空台阶,相信很多经历过中风的朋友都有类似困扰:明明身体看着恢复了,可这挥之不去的头晕就像影子似的缠着人,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怎么帮我们破解困局。
【头晕背后藏着啥玄机?】
中医看头晕从来不是孤立看待症状,在门诊见过太多患者,有的说头重脚轻像踩棉花,有的形容天旋地转直想吐,还有人总觉得脑袋被布裹着,这些看似相似的不适,其实暗藏不同病机,最常见的几种类型得记牢:痰湿蒙蔽清阳的人,往往体型偏胖还爱犯困;气血不足的群体多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肝阳上亢的患者脾气急躁,太阳穴突突跳疼;瘀血阻滞型的舌下静脉又粗又紫,转头时晕得更厉害。
记得有个退休教师李叔,做完支架手术后还是天天晕乎乎,仔细问诊发现他晨起口苦、大便黏马桶,再看舌苔黄腻得像刚铺开的柏油路——典型的痰热扰动清窍,而开超市的张大姐则是产后落下的病根,蹲下起身眼前发黑,月经量少色淡,明显是血虚不能荣养脑髓,可见同样是头晕,治病方向可能完全相反,找对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古方今用有妙招】
说到具体疗法,中药汤剂堪称私人定制方案,半夏白术天麻汤堪称化痰止晕的经典组合,特别适合那些头裹毛巾般闷胀、呕吐痰涎的患者,要是遇到脸色蜡黄、心悸失眠的血虚型,归脾汤加减就能派上用场,不过现在药房代煎服务很方便,省去了自己熬药的麻烦。
针灸科门前总是排长队不是没道理,百会穴作为诸阳之会,轻轻捻转针柄就能激发阳气上升;风池穴藏在发际线两侧凹陷处,专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内关穴在前臂内侧,按下去酸胀感能放射到手指,对恶心呕吐特别有效,有些老中医还会配合耳尖放血,挤出几滴淤血后,很多患者当场就觉得头顶清凉许多。
最近流行的穴位贴敷也别错过,吴茱萸打粉调醋敷涌泉穴,睡前贴上第二天揭掉,坚持两周对阴虚阳亢型头晕效果显著,还有药枕疗法,把菊花、决明子装进棉布袋当枕头,每晚枕着睡觉,清香怡人又能平肝潜阳。
【厨房里的养生经】
食疗方面大有讲究,芹菜榨汁兑蜂蜜早晚空腹喝,适合血压波动大的;红枣桂圆枸杞煮粥,补血又不上火;葛根粉冲成糊状加点陈皮丝,化解痰浊还不伤脾胃,这里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注意控糖,可以用木糖醇代替冰糖调味。
日常保健动作也要练起来,清晨起床先在床上做“梳头功”,十指微曲从前额往后脑勺梳理36下,重点按摩头顶的百会穴,白天工作间隙练习“燕子飞”动作,趴在桌上双手背后交叉抬起,感受后背肌肉拉伸带来的舒畅,晚上泡脚时加些艾叶和红花,水位没过脚踝三阴交穴,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生活细节要注意】
很多患者不知道,错误的生活习惯正在加重病情,猛然回头、快速转身这些动作最好少做,特别是老年朋友容易诱发短暂性脑缺血,看电视时要开着灯,屏幕光线太亮或太暗都会刺激视觉神经引发眩晕,情绪管理也很重要,生气时血压飙升比吃肥肉还伤血管。
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在家人搀扶下沿直线行走,逐渐过渡到倒着走锻炼平衡能力,八段锦里的“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式特别适合居家练习,缓慢左右转动腰部的同时配合颈部运动,能有效改善脑部供血。
【何时该敲响警钟?】
虽然大部分头晕通过调理都能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突然剧烈头痛伴随喷射状呕吐、肢体麻木无力加重、言语不清持续超过半小时、视力模糊或复视,这些可能是新发脑血管事件的征兆,千万不能耽误。
定期复查也不能马虎,建议每三个月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中医讲究“治未病”,在症状轻微时就介入调理,比等到严重发作再治疗省心得多。
经过系统调理的刘工程师就是成功案例,他原本开车都不敢上高架,现在不仅能正常通勤,还迷上了太极拳,他说:“以前总想着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中医调理这么神奇。”其实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找准了体质特点,用对了方法而已。
各位朋友如果正被头晕困扰,不妨找个靠谱的中医大夫好好辨证施治,记住调理是个持久战,既要耐心配合治疗,也要保持乐观心态,毕竟心情舒畅本身也是最好的良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