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突然一热,几滴鲜红的血珠就顺着人中往下淌——这种场景几乎人人都经历过,有人觉得是上火了喝点凉茶就好,也有人吓得赶紧往医院跑,其实鼻出血既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也是调理体质的好机会,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鼻腔里的"小秘密",再用老祖宗的智慧教你几招安全又管用的应对方法。
为什么好好的会流鼻血?这些元凶最常见
要说最让人头疼的肯定是环境干燥这个隐形杀手,特别是秋冬季节,北方暖气房里空气湿度经常跌到30%以下,娇嫩的鼻黏膜就像晒干的河床裂开缝隙,这时候稍微揉鼻子、打喷嚏,脆弱的毛细血管说破就破,我见过不少南方朋友到北方出差,没两天就被鼻血流得手足无措。
有些朋友习惯不好也容易中招,有的人没事就爱抠鼻孔,指甲缝里的细菌不说,稍用力就把本就薄弱的鼻前庭黏膜划伤了;还有些人擤鼻涕跟比赛似的使劲憋气,血压瞬间飙升直接冲垮血管网,小孩更要注意,他们鼻痒时不会控制力度,加上鼻中隔前端的利特尔区本来就是血管密集区,稍有不慎就鲜血直流。
慢性病患者更要警惕特殊状况,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高压,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喷射状出血;血液病患者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反复渗血且不易止住的情况,要是遇到单侧持续性鼻塞伴随回吸涕带血丝,可千万要警惕鼻腔肿瘤的可能,这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检查。
西医VS中医:看待鼻出血的不同视角
现代医学处理急性鼻出血主要靠烧灼法或填塞物压迫,见效虽快但治标不治本,中医则讲究追根溯源,认为鼻衄(也就是鼻出血)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早有记载:"肺开窍于鼻",当体内阴阳失衡时,火热邪气会上炎灼伤鼻络,就像厨房里炒菜油温过高冒烟起火,人体内部的虚火实火也会往上蹿。
临床常见的证型有三种典型表现:①肺经热盛型的人往往伴有咽痛咳嗽、痰黄黏稠,舌尖发红像熟透的草莓;②胃热炽盛型常感觉口干口臭、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如羊粪蛋;③肝火上炎型则容易急躁易怒,两胁胀痛,晨起眼屎增多,当然也有少数属于气血亏虚导致的慢性渗血,这类人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
中医急救+调养双管齐下
突发鼻出血时的应急处理大有讲究,记住三个动作:首先是头部微微前倾而不是后仰(防止血液倒流入咽喉),然后用拇指食指捏住鼻翼软骨处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用冷毛巾敷在前额或颈部帮助血管收缩,千万别学电视剧里往后仰头的做法,那样反而容易呛入气管。
日常调理可以根据体质选择合适方案,对于肺热的朋友推荐桑菊饮加减:霜桑叶6克、菊花3克泡水代茶饮,配合白茅根煮粥清热凉血,胃火旺的可以试试芦根竹茹汤:鲜芦根30克、竹茹10克煎水取汁,加入粳米熬成稀粥,肝郁化火者适合玫瑰花茶配决明子枕芯,睡前泡脚时加点醋引血下行。
穴位按摩堪称随身带着的天然药房,孔最穴(前臂掌面桡侧缘)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专门对付急性出血;迎香穴就在鼻翼外缘中点旁,每天早晚各按揉3分钟能增强局部抵抗力,教大家个小窍门:平时可以用棉签蘸着香油轻轻涂抹鼻腔,既能保湿又能形成保护膜。
吃对了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药食同源的理念在鼻出血防治中特别实用,莲藕节是个宝,无论是鲜品榨汁还是晒干炖汤都有收敛止血的功效,马齿苋拌豆腐这道家常菜很适合夏季食用,清热解毒还不伤脾胃,银耳雪梨羹则是滋阴润燥的经典搭配,尤其适合秋冬干燥季节。
需要提醒的是,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像三七粉、丹参之类活血药材需遵医嘱使用,孕妇出现鼻出血要及时就诊,因为孕期激素变化会影响血管脆性,儿童反复鼻出血最好查查血常规,排除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能。
说到底,偶尔一次少量鼻出血不用太紧张,这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关注健康状况,但如果每周发作超过两次,或者出血量较大难以自止,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平时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改掉抠鼻子的坏习惯,就能大大降低发病几率,毕竟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