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好啊!今天咱们聊聊身上那些让人头疼的小毛病——痈肿和疮疡,这些东西虽然看着吓人,但其实只要找对方法,用咱们中医的老办法就能妥妥搞定,别急着翻抽屉找药膏啊,先听我慢慢道来这其中的门道。
说起这痈肿疮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抹点消炎药完事,可您知道吗?在中医眼里,这些红肿痛块可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中医讲究"有诸内必形诸外",意思是身体内部出了问题,才会在体表表现出来,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体内的湿热、火毒堆积久了,就会找个出口往外冒,这一冒就形成了我们说的痈肿疮疡。
记得小时候邻居王大爷后背突然鼓起个大包,又红又烫还疼得直咧嘴,当时大家都劝他去医院开刀引流,结果村里的老中医李先生看了看说:"这是典型的督脉郁热所致。"只见他用银针小心地刺破表皮,挤出好多黄白色的脓液,再敷上自制的金黄散,没几天就好了,这事让我明白,处理这种病症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说到具体怎么调理,咱们得分情况讨论,刚发现局部发红发热的时候,属于初期阶段,这时候最适合清热解毒,我家祖传的小偏方是用新鲜蒲公英捣烂外敷,配合金银花泡水喝,蒲公英可是好东西,田间地头都能见到,它性寒味苦,专攻热毒壅滞,要是赶上夏天长痱子或者蚊虫叮咬后的红肿,这个方法也特别管用。
等到肿块变软有了波动感,说明已经进入成脓期了,这个阶段千万不敢硬挤,不然感染扩散就麻烦大了,老辈人有个土办法叫"提脓祛腐",用的是升丹之类的中药粉末撒在伤口上,现在药店卖的九一丹、八二丹都是改良版的配方,既能促进排脓又不损伤好肉,我见过有人用蜂蜜调匀这些药粉做成薄饼贴上去,效果相当不错。
收口愈合阶段最考验耐心,这时候创面往往深浅不一,新长的肉芽组织娇嫩得很,传统做法是用生肌玉红膏涂抹,主要成分是当归、白芷这些活血养肤的药材,有些顽固不愈的慢性溃疡,还可以尝试艾灸疗法,拿艾条对着患处温和灸烤,感觉微微发烫就行,每天坚持十分钟,能明显加快恢复速度。
除了局部处理,整体调理更重要,中医认为反复发作的痈肿疮疡多与体质有关,如果您经常熬夜加班、爱吃烧烤火锅,那可得注意了!这类人群普遍脾胃湿热重,平时可以用薏米赤小豆煮粥喝,加点陈皮理气化湿,女性经期前后容易上火的长痘群体,不妨试试玫瑰花茶配菊花,疏肝解郁的效果很好。
说到用药安全,这里必须强调几点注意事项,首先是消毒环节不能省,不管是针刺还是切开排脓,都要先用酒精棉球擦拭周围皮肤,其次是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高烧不退、创面恶臭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最后提醒大家,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慢,治疗时要格外小心控制血糖。
其实很多常见的皮肤病都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现代人压力大、作息乱,加上环境污染,导致这类问题越来越多见,建议大家平时多运动出汗排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记住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身体调养好了,自然就不容易生病。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年轻患者,都是因为挤痘痘引发严重感染才来看病的,在此郑重提醒各位爱美人士,脸上三角区的痘痘千万别随便挤!这个区域血管丰富,挤压不当可能导致细菌入血,后果非常危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少量百多邦软膏,必要时口服三天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于特殊部位的护理也有讲究,像乳房脓肿多见于哺乳期妇女,这时既要保证乳汁通畅又要防止继发感染,可以用芒硝装布袋外敷消肿,同时继续让孩子吸吮患侧乳房,肛门周围的肛周脓肿则要避免久坐,便后用温水清洗,适当做提肛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随着季节变化,防治重点也不同,夏季闷热潮湿,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应当注意饮食清淡,多吃冬瓜苦瓜等利湿食物,冬季寒冷干燥,反而容易出现冻疮样的损害,这时适合用辣椒酊剂按摩患处促进循环,春秋换季时节过敏多发,过敏性紫癜有时会被误诊为普通皮疹,这种情况需要专业医师鉴别诊断。
最后分享个实用小技巧:家里常备几样中成药很有帮助,如意金黄散适用于各种阳证疮疡,鱼石脂软膏对付未成熟的疖子效果好,康复新液则是修复创面的一把好手,当然啦,具体用法用量还是要遵医嘱,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嘛。
说到底,对待痈肿疮疡这类常见病,咱们既要重视也不能过分紧张,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情况都能在家妥善处理,如果实在拿不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总是没错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大家,祝各位身体健康,远离病痛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