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运用升降散体会—解锁古方今用的临床智慧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作为一名扎根临床多年的中医人,每次翻开古籍看到那些历经百年沉淀的经典方剂,总像摸着祖辈传下的温热老物件,心里踏实又感慨,要说这些年让我越用越觉得精妙的方子,升降散绝对排得上号,它就像一把灵活的钥匙,能打开好多看似棘手的病症之门,今天我就跟大家唠唠我用升降散的那些真切体会。

刚学医的时候,课本上把升降散归为“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里的治温十五方”之一,说是针对温热病表里三焦大热的主方,那时候只觉得这是个驱邪外出的猛将,等到真刀真枪干临床才发现,这方子的妙处远不止于此,它的四味药——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僵蚕轻浮升散,善走皮毛;蝉蜕甘寒透达,长于疏风;姜黄辛苦温通,专行气血;大黄苦寒沉降,直折火势,四药相伍,一升一降,一散一通,恰似给身体装了台精密的调节器,能把郁闭的气机重新转动起来。

记得前年接诊过一个反复高烧的孩子,当时家长带着娃跑了三家医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西医诊断是“不明原因发热”,用了退烧药就降,药效过了又烧,孩子烧得小脸通红,精神萎靡,我看他舌苔薄白微腻,脉象浮数但重按无力,仔细问了病史才知道,前几天贪凉吃了冰棍后就开始发烧,这明显是外感风寒束表,内有郁热不得发越,常规思路可能是解表清里,但我突然想到升降散,原方稍作调整:僵蚕6g、蝉蜕3g、姜黄3g、生大黄2g(后下),加薄荷3g助其疏散,两剂下去,孩子微微出了身汗,体温逐渐降到正常,后续调理脾胃就好了,后来复盘这个案子,才明白升降散最擅长的就是处理这种“郁”的状态——不管是表郁、里郁,还是上下气机的郁滞,它都能通过升降相因的机制打破僵局。

再说说内科杂病的应用,有个慢性咽炎的患者来找我,主诉喉咙异物感三年,晨起恶心,痰黏难咯,吃了很多利咽化痰的中成药都没断根,看他舌暗红苔根微黄,脉弦滑,考虑是痰气交阻于咽喉,兼有郁热内蕴,我想到升降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僵蚕10g、蝉蜕6g、姜黄6g、酒大黄4g,配伍法半夏9g、厚朴6g、茯苓15g,服药七剂后,患者自觉咽部清爽许多,继续巩固两周,困扰多年的梅核气竟慢慢消失了,这里的关键是抓住“气机不畅”这个核心,升降散能把壅滞在咽喉部的痰浊瘀热往下导,同时通过升散的药物帮助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

皮肤病领域更是升降散大显身手的地方,去年遇到一位荨麻疹反复发作的年轻姑娘,风团此起彼伏,遇热加重,抓挠后皮肤灼热疼痛,她之前用过抗过敏药只能暂时缓解,停药就复发,观其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属于风热客于肌表,兼有血分郁热,我用升降散为基础方:僵蚕12g、蝉蜕8g、姜黄8g、生大黄5g,加荆芥穗10g、防风10g、赤芍15g,三剂之后,风团明显减少,再服五剂基本消退,随访半年未再发作,其实很多皮肤病的本质都是“郁”,或是卫表郁闭,或是营卫不和,升降散通过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往往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用好升降散离不开精准的辨证,我曾经见过有的同行不分青红皂白,见热就用升降散,结果把本就脾虚便溏的患者拉得更厉害,这提醒我们,虽然升降散以“通”见长,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量,比如老人小孩体弱者,大黄可以用制过的,或者减量;如果是纯虚证导致的假实症状,千万不可滥用,我的经验是,只要把握住“气机郁滞”这个关键指征,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新病还是痼疾,都可以尝试化裁使用。

这些年用下来,我越来越体会到古人创制升降散的智慧,它不是简单的清热解毒方,而是蕴含着中医整体观念的典范,当我们面对复杂病情时,与其纠结于单一症状的治疗,不如站在气机升降的高度去审视疾病的本质,就像修理卡住的齿轮组,单纯用力掰动某个齿牙可能适得其反,而找到传动轴的位置轻轻拨动,整个系统就能恢复运转,升降散就是这样一根巧妙的杠杆,帮助我们撬动人体自我修复的开关。

现在每当遇到疑难病症,我总会习惯性地想想能不能用升降散的思路来解决,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源于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大量临床实践的验证,希望更多的同道能重视这个被低估的古方,让它在新时代的诊疗中继续发光发热,毕竟,中医的生命力就在于传承中的创新,在于经典与现实的对话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