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啊!今天咱们聊点实在的——高血脂这事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体检报告上那箭头往上窜的数字可把不少人吓坏了,西药降脂片确实见效快,但总有人担心副作用;健身房办卡容易坚持难,节食减肥又太遭罪,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宝藏里,藏着不少调理高血脂的好法子,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老中医妙招。
先说个真事儿:我邻居张大爷前两年查出甘油三酯超标一倍多,整天愁眉苦脸怕脑梗,后来经人介绍找了位退休的老中医,喝了三个月草药汤,配合着改了饮食习惯,再去复查指标居然正常了!这事儿在我们小区传开后,好几个叔叔阿姨都跟着去调理,这说明什么?说明老中医对付高血脂确实有一套独特的思路。
中医看高血脂可不单单盯着化验单上的数字,在中医眼里,这属于“膏浊”“痰浊”范畴,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堆积久了,水流不畅就会出问题,人的血脉管道也一样,当身体运化功能失调时,多余的脂肪就会像河底淤沙一样沉积下来,最常见的三种体质类型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整天感觉浑身沉重的痰湿型,二是舌头发紫有瘀斑的血瘀型,三是手脚冰凉、精神萎靡的阳虚型,不同体质的人,调理方法差别可大了去了。
说到具体方子,最经典的莫过于出自《金匮要略》的泽泻汤加减,这个方子的精髓在于利水渗湿、化痰泄浊,常用到的药材包括泽泻、白术、茯苓这三味核心成员,好比清理河道的工程队,泽泻就像强力水泵,能把血管里的浊物往外抽;白术如同加固堤坝,增强脾胃运化能力;茯苓则是智能分拣站,把该留的留住,该排的排出,很多患者反馈喝完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便成形了,早上起床不再觉得嘴里黏糊糊的。
要是遇到体型肥胖、肚子圆滚滚的痰湿困脾型患者,老中医们往往会加上荷叶、山楂这两员大将,新鲜荷叶晒干后泡茶喝,能升清降浊,把浮在上面的油脂往下压;炒山楂更是消食化积的高手,特别是吃肉吃多了导致的血脂升高,抓一把焦山楂煮水喝特别管用,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服用这类方剂的患者都说放屁变多了,其实这正是体内浊气外排的好现象。
对于面色晦暗、舌下静脉粗大的瘀血阻滞型,丹参、三七这对黄金搭档就该登场了,丹参这味药就像血管清道夫,既能活血化瘀又不伤正气;三七更是止血不留瘀的圣品,记得有个做销售的朋友长期应酬喝酒,颈动脉查出斑块,坚持用丹参粉冲服半年后,超声显示斑块有所缩小,当然这里要提醒大家,涉及活血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毕竟每个人的凝血功能不一样。
说到日常调理,可别小看了厨房里的宝贝,陈皮普洱茶就是个现成的养生饮,三年以上的新会陈皮配上云南熟普洱,每天饭后泡一杯,理气健脾的效果杠杠的,再教大家一个简易食疗方:取干山楂15克、决明子10克、粳米50克熬粥,连续吃两周,很多人会发现裤腰松快些了,不过要注意,脾胃虚弱容易拉肚子的人慎用决明子。
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关键,老中医讲究“起居有常”,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比吃什么补药都强,白天适当晒太阳,后背暖洋洋的感觉就是在补充阳气,运动方面推荐八段锦这样的传统功法,特别是“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式,能有效疏通全身气机,有个细节很重要:吃完饭别立马坐着躺着,靠墙站十分钟,让气血运行起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中药相对温和,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定期监测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必不可少,有些朋友见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结果没过多久指标又反弹了,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同时强化饮食管理。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高血脂不是一天形成的,调理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那些声称七天速效的产品反而要小心,真正的中医调理就像炖老火靓汤,急不得也躁不得,与其花高价买各种保健品,不如踏踏实实从一日三餐做起,找靠谱的中医师量身定制方案,毕竟健康这件事,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功夫。
看到这儿可能有朋友想问:“到底有没有通用的小处方?”根据临床经验,给大家提供一个基础版代茶饮:菊花3克+枸杞6克+绞股蓝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这个组合平肝潜阳、滋补肝肾,适合大多数轻中度高血脂人群日常保健,但还是那句话,具体用量最好请当地中医师把关,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