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刚睁开眼就感觉嗓子眼里卡着一团黏糊糊的东西,使劲清嗓子也只能吐出零星几点;吃饭时总觉着嘴里发甜发腻,舌苔厚得像铺了层奶油蛋糕;稍微活动两下就喘粗气,胸口仿佛压着块湿棉花——这些让人烦恼不已的日常困扰,十有八九都跟“痰”脱不了干系,不少人纳闷:西医说这是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为啥吃了消炎药、止咳药也不见好?其实啊,咱们老祖宗早就看透了其中的门道,中医对付痰的办法,那叫一个精准又巧妙!
要说清中医能不能治痰,得先弄明白中医眼里的“痰”到底是啥,很多人以为只有咳嗽时吐出来的白泡泡才是痰,这就大错特错了,在中医理论里,“痰”分两种:一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痰”,比如咳出来的痰液、吐不完的浓鼻涕;另一种是藏在身体里的“无形之痰”,它就像潜伏的敌人,到处捣乱——堵在肺里会胸闷咳嗽,停在胃里会恶心呕吐,蒙住脑袋会头晕沉沉,窜到关节会酸痛肿胀,甚至变成脂肪瘤、乳腺增生这样的包块,所以别小看这团“黏液”,它可是很多慢性病的根源。
既然找到了病根,中医自然是有的放矢,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对付不同的痰,方法完全不一样,就说最常见的四种痰吧:要是总觉得喉咙凉飕飕的,吐出的痰清稀带泡沫,稍微吃点冷饮就拉肚子,这属于“寒痰”;反过来,如果痰黄得像脓茶,还带着腥臭味,嘴巴干渴想喝冰水,那就是“热痰”上门了;有些人整天头昏脑涨,四肢沉重得像灌了铅,大便总是不成形,舌苔白腻得能刮下一层,这是“湿痰”在作祟;还有的人干咳没痰,嗓子痒得像蚂蚁爬,皮肤干燥起皮屑,这就是“燥痰”的典型表现。
针对不同的痰证,中医开出的方子各有玄机,就拿经典的“二陈汤”半夏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搭配起来,专门对付那些黏腻难缠的湿痰,要是遇到热痰,医生往往会加上瓜蒌、贝母这类清热化痰的药材;碰到寒痰,干姜、细辛就能派上用场,它们像小火苗一样温暖脾胃,化解寒凝的痰饮,更妙的是,中医还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加减药物,同样是痰多,胖子可能要加山楂消食化积,瘦子或许要配麦冬滋阴润燥,真正做到一人一方。
说到具体的疗法,除了喝汤药,中医外治法也是一绝,艾灸丰隆穴堪称“天然化痰开关”,这个穴位就在小腿外侧,每天早晚各灸十分钟,温热的刺激能让气血运行加快,帮助身体自行排出痰浊,拔罐也是个好用的办法,特别是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常常能看到紫红色的痧斑冒出来,那是体内的痰瘀被吸出来了,平时没事的时候,用手掌心搓热后敷在天突穴(喉结下方凹陷处),顺时针按摩几十圈,也能缓解咽喉部的痰滞感。
想要彻底告别痰湿体质,光靠吃药还不够,生活中的细节最关键,饮食上要少吃甜食、冷饮和油腻食物,这些东西最容易滋生痰湿,推荐多吃冬瓜、萝卜、薏米这些利水化痰的食物,煮粥时加点陈皮、山药,既美味又养生,运动方面,八段锦、太极拳这种柔和的运动特别适合痰湿体质的人,通过肢体舒展带动全身气血流动,比剧烈运动更能消耗多余的水液代谢产物,还有个小秘诀,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淡盐水,既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又能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出宿便和痰浊。
有人可能会问:我都注意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反复生痰?这时候就要警惕是不是脏腑功能失调了,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胃虚弱的人运化能力差,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正常转化为营养物质,反而会变成痰湿堆积起来,这种情况下,单纯化痰只是治标,必须同时调理脾胃,常用的四君子汤就是补脾益气的经典方剂,还有肾阳不足导致的虚寒性痰饮,往往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金匮肾气丸这样的温补肾阳的药物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年接触过不少被顽痰困扰的患者,有个案例特别典型,一位五十岁的女士长期受慢性支气管炎折磨,每到冬天就咳大量白色泡沫痰,西药用了无数种都只能暂时缓解,来看诊时我发现她不仅痰多,还伴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典型的脾虚生痰证候,给她开了六君子汤加减,配合艾灸足三里、中脘穴,坚持调理三个月后,不仅痰量明显减少,连多年的老胃病也好了很多,这说明中医治疗痰证不是简单的见痰治痰,而是追本溯源,调整整个身体的平衡状态。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医有能治痰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积累了丰富的化痰经验,无论是风寒束肺的新发感冒,还是久病入络的老慢支;不管是儿童积食引起的喉间痰鸣,还是老年人动脉硬化导致的脑血管痰阻,中医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中医教会我们用整体观看待健康,知道痰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而是全身代谢失衡的信号,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就会发现那些曾经纠缠不清的痰浊,正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