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遇怪病?老中医一剂药解开五年手麻之谜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09 0
A⁺AA⁻

“医生,我这手算是废了!”门诊室里进来位四十出头的女人,手里攥着厚厚的病历本,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她叫王姐,是个会计,右手小指到手腕这片区域整天发麻,像揣着块冰又像是爬满蚂蚁,严重的时候连钢笔都握不住,西医检查做了个遍,颈椎核磁、肌电图、血液化验……单子摞起来足有一尺高,最后结论却是“未见明显异常”。

看着王姐泛着青白的手指关节,我搭上她的脉象——典型的弦细脉,就像琴弦绷得太紧随时要断,再观舌象,舌质淡暗还带着瘀斑,这是典型的气血瘀滞之症。“您平时是不是总感觉脖子发僵?早上起床手指发胀?”我问话时注意到她频频点头,果然被我说中了,原来王姐常年伏案工作,加上办公室空调直吹后颈,寒湿之气早就顺着督脉钻进去了。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手麻看似小毛病,实则暗藏玄机,现代人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颈椎就像生锈的门轴,稍微转动就咯吱作响,当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整条手臂都会串着疼;若是腕管综合征,夜间麻醒更是家常便饭,但像王姐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痹症”范畴,《黄帝内经》早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她的情况正是外感寒湿与内生瘀血内外夹攻的结果。

开方时我在纸上沙沙作响:黄芪30克补气固表,当归15克养血活血,川芎12克行气止痛,桂枝9克温经通络,再加上鸡血藤20克专攻肢体麻木,特意嘱咐她每天早晚用艾叶煮水泡手,水温以微微出汗为宜,药房抓药的小徒弟纳闷:“怎么不用常规的祛风除湿药?”我笑着解释:“此人气虚为本,单纯驱赶外邪如同扬汤止沸,唯有益气养血才是釜底抽薪之计。”

服药第三天王姐就来报喜,说晚上睡觉终于不用频繁甩手了,复诊时她的舌苔已转红润,脉象也缓和许多,我趁机教她几个简单动作:双手十指交叉抱头后仰拉伸颈部,顺时针转动手腕各二十次,临走前还给她包了包伸筋草粉末,让她缝进布袋做成护腕。

其实像王姐这样的病例在门诊太常见了,上周刚接诊过建筑工人老李,他的双手被电钻震得持续发麻半年有余,这种振动性损伤导致的末梢循环障碍,我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针灸八邪穴,两周就让他恢复了握力,还有退休教师张阿姨,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让她指尖刺痛难忍,通过辨证施治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三个月下来症状大为改善。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中医的独特优势,西医对手麻的处理往往聚焦于局部解压手术或营养神经药物,而中医则像经验丰富的园丁,既要修剪掉阻碍生长的枯枝(解除压迫),又要松土施肥(改善循环),对于慢性劳损引起的手麻,我们会重点调理肝肾功能;若是糖尿病并发症,则着重滋阴清热;遇到产后受风的新妈妈,又会改用祛风胜湿的方剂。

日常生活中预防手麻大有学问,建议大家每工作一小时就做做“手腕保健操”:双手握拳交替旋转,像拧毛巾那样缓慢扭转腕关节,伏案工作者可以在椅背垫个小靠枕支撑腰部,避免含胸驼背加重颈椎负担,夏天切忌贪凉对着空调直吹,特别是肩井穴、风池穴这些关键部位,最好披件薄衫保护。

最近整理医案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同样是手麻,教师群体多见尺侧麻木(小指侧),这与长期板书时手腕过度尺偏有关;程序员则常抱怨桡侧麻木(拇指侧),显然跟鼠标操作姿势密切相关,这说明现代职业病正在催生新型病症模式,也提醒我们要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看着王姐最新发的朋友圈照片,她正握着女儿的手教写字,配文写着:“曾经以为这辈子再也抱不了孩子了……”评论区里满是点赞和祝福,作为医者,最欣慰的就是看到患者重新拥有生活的能力,下次如果有人再问“手麻到底该不该看中医”,我想用这个真实案例告诉他:当常规治疗束手无策时,不妨让千年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