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是中医里的叫法吗?揭开中西医对这类疾病的命名之谜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很多朋友在身体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医生说“你这是风湿”,可又隐隐约约觉得这个词好像带着点传统色彩——毕竟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里,真的有“风湿”这个说法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中医到底是怎么给这类让人难受的疾病起名字的,顺便把中西医之间的那些门道理清楚。

先给个明确的答案:在正统的中医理论体系里,并没有直接叫“风湿”的疾病名称,大家平时挂在嘴边的“风湿”,其实是现代医学(西医)对一类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群的统称,像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这些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中医面对类似的症状时,用的是一套基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分类方法,其中最接近的就是“痹症”“历节病”这样的诊断名称。

要说清这件事,得先明白中医是怎么认识人体生病的道理的,中医讲究“审证求因”,认为人会生病,要么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要么是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再加上饮食劳倦等因素,当外界的邪气趁着人体正气不足的时候钻进来,堵在经络里,气血运行不畅了,就会引发各种疼痛不适,这种因为邪气阻滞导致的身体酸痛、麻木、活动不利的情况,中医统一称为“痹症”。《黄帝内经》里早就说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里的“痹”就是闭塞不通的意思,正好对应上了现代人说的“风湿”最常见的表现——关节又疼又僵。

不过中医可不会把所有人都归成一种病,同样是痹症,还会根据主导的邪气类型细分出好多种类,比如说,要是感觉关节疼得像针扎一样,位置还不固定,一会儿这儿疼一会儿那儿疼,多半是“行痹”,主要是风邪太盛;如果疼痛特别剧烈,遇到冷天就更严重,暖和点能稍微缓解,那就是“痛痹”,说明寒邪占了上风;要是关节沉重发胀,阴雨天就加重,还伴有浮肿,大概率是“着痹”,这时候湿邪是罪魁祸首,你看,中医的分类多细致,不像“风湿”两个字那么笼统。

说到具体的症状,其实不管是中医说的痹症还是西医说的风湿性疾病,患者的感受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常见的都有关节红肿热痛、早晨起来僵硬(晨僵)、活动受限,严重的还会影响心肺功能,但中医更关注的是整体状态,除了局部症状,还会看舌头的颜色、舌苔厚薄、脉象快慢,甚至询问最近的睡眠、食欲怎么样,综合判断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有没有气血虚弱或者痰瘀互结的情况。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张阿姨最近总觉得膝盖疼,尤其是变天的时候,去医院检查说是膝关节炎,医生告诉她这是典型的“风湿”,但在中医看来,她的具体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年纪大了肝肾不足,筋骨失去滋养,加上平时住在潮湿的老房子里,湿邪慢慢侵入,形成了“着痹”,治疗上就不会单纯消炎止痛,而是要补肝肾、强筋骨,同时祛湿通络,可能会用到独活寄生汤加减,再配合艾灸温经散寒。

再来说说中医里另一个相关的病名——“历节病”,这个词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专门指那些遍历多个关节发病的情况,症状比一般的痹症更重,可能出现关节变形,现在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很多都符合历节病的特点,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就观察到了这类慢性进展性的关节疾病,只是当时没有显微镜,不知道背后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但从临床表现出发,已经总结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对这类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知道所谓的“风湿”其实包含了几十种不同的疾病,有的确实是自身免疫紊乱引起的(如类风湿关节炎),有的是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如风湿热),还有的是代谢异常导致的(如痛风),中医虽然不区分这么细,但它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痹症,只要抓住当前的病理关键,就能开出针对性的药方。

说到这里可能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吃中药就是为了“祛风湿”,其实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针对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配伍原则,比如治疗行痹常用的防风汤,里面既有祛风解表的防风、羌活,也有活血通络的当归、赤芍;治疗着痹的薏苡仁汤,重点就在利水渗湿的薏苡仁、苍术,配上舒筋活络的桂枝、麻黄,绝不是简单地把所有号称能“祛风湿”的草药堆在一起熬汤喝。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记住两点:第一,如果你有持续的关节疼痛、肿胀,一定要及时就医,无论是看中医还是西医,早诊断早治疗总是好的;第二,不要自己随便买药吃,特别是那些打着“纯天然”“祖传秘方”旗号的所谓祛风湿药酒,很多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弄不好反而伤身。

回到最初的问题,现在你应该清楚了吧?“风湿”是西医的称呼,中医管这叫痹症或者历节病,而且会根据具体表现分成好几种类型,下次再有人说“我得风湿了”,你可以跟他聊聊中医的看法,说不定能打开新的思路呢!毕竟医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帮我们解除病痛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