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张继,杏林耕耘者,岐黄薪火传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06 0
A⁺AA⁻

清晨的仙林校区还笼着薄雾,图书馆前的梧桐叶刚泛起秋意,一位身着藏青色中式立领衫的中年男子夹着讲义匆匆走过,晨光恰好勾勒出他清瘦却挺拔的背影——这便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张继教授,在这个被戏称为“养生局标配”的年代,这位深耕中医教育二十余载的学者,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大医精诚”。

初次见到张继的人,很难不被他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打动,不同于常见于影视剧里的白须飘飘的老中医形象,年过五旬的他头发梳得齐整,眼镜片后的目光专注而温和,说话时带着苏北口音的普通话语速不快不慢,像极了把脉时的沉稳节奏,熟悉他的学生都知道,这份从容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对中医经典的沉浸研读,当年还是青年教师时,他就养成了个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沏壶浓茶,逐字校勘《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的不同版本,那些密密麻麻批注过的书页,摞起来足有半人高。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镇里,张继的教学风格自成一派,他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讲经络学说会现场让学生互相搭脉感受气血运行;讲针灸手法必定亲自示范捻转提插的细微差别,甚至会让前排同学伸手触摸针柄震动的频率。“中医不是玄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科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某次期末实操考核,当其他考场的学生对着模型练习进针角度时,张继带的学生却被带到附属医院病房,在真实患者身上完成问诊、辨证、施针的全流程,这种“临床即课堂”的培养模式,让他带出的毕业生总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不少已成为基层中医院的骨干力量。

如果说教学是张继的“面子”,那么科研就是他的“里子”,翻开他的学术履历,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早期聚焦经典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后来逐渐转向针灸效应的物质基础探索,实验室里最常见的场景,是他带着研究生调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设备,试图捕捉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或是蹲在实验台前观察艾灸烟雾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有人质疑传统中医何必借助现代仪器,他总是笑着反问:“古人用望闻问切掌握病情,今人用CT核磁辅助诊断,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奥秘,有何不可?”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下,他主持完成的多项课题既保留了中医的整体观思维,又融入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真正让张继走出校园、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他坚持多年的公益科普行动,每到周末,总能在学校附属门诊看到他义务坐诊的身影;社区健康讲座的预约名单里,他的名字往往最先被约满;就连短视频平台上,也能刷到他用通俗语言讲解“春捂秋冻”原理、“冬吃萝卜夏吃姜”依据的片段,记得去年冬天流感高发期,一段他教老人按摩迎香穴预防感冒的视频获得百万播放量,评论区里满是“跟着教授做,鼻子真的舒服多了”的真实反馈,在他看来,中医的智慧不该束之高阁,只有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如今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时常能遇见年轻学子围着张继请教问题,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位耐心解答的老师曾在偏远山区支教三年,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村民治病;也不知道他书房墙上挂着的那幅“厚朴”书法作品,既是中药名,更是他对行医者的期许——做人做事都要像厚朴这味药一样,外表朴实无华,内在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从青涩讲师到学科带头人,从三尺讲台到临床一线,张继用半生时光践行着入学时的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夕阳西下,教学楼的长廊里传来阵阵讨论声,那是张继又在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窗棂透进的光斑洒在他微微泛白的鬓角上,恍惚间让人想起《大医精诚》里的那句话:“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总有一些人默默守护着传统的火种,用热爱与坚守告诉世人:中医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