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啊,生活节奏快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成了家常便饭,时间一长,不少人发现自己脸色蜡黄没光泽,手脚冰凉怕冷,稍微动一动就累得不行——这其实就是气血不足、经络不通的典型表现,别急着往医院跑,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里藏着不少宝贝,能帮着把气血补回来,让经络畅起来,今天就给大家好好唠唠那些实实在在好用的中药。
黄芪:补气的“黄金选手”
要说补气界的扛把子,那必须是黄芪,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很多中医方剂里的常客。《本草纲目》里说它“补诸虚不足”,简单讲就是哪儿虚了都能搭把手,像有些朋友平时说话声音小、爬个楼梯喘半天,早上起床总觉得浑身没劲儿,多半是气不够用了,这时候用黄芪煮水喝最合适,抓一小把(大概15克左右),冷水下锅慢慢炖上半小时,倒出来当茶饮,坚持喝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说话底气足了,走路也有劲多了,要是嫌单喝单调,还能加点红枣一起煮,甜味儿盖住了药味,小孩都能接受,不过要注意,感冒发烧的时候可别喝,不然容易“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里面出不来。
当归:女人的“贴心闺蜜”
说到补血,当归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扰:每个月生理期肚子疼得厉害,经量还少得可怜,脸上动不动就冒痘痘,皮肤摸上去糙糙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是血虚,当归被称为“妇科圣药”,它能像春雨润田一样滋养血脉,常见的吃法是用当归炖鸡汤,选土鸡最好,切成块焯水去腥,加上几片当归、枸杞,小火慢煨两个小时,汤鲜肉嫩不说,喝完之后整个人都暖乎乎的,长期喝下来,不仅经期舒服多了,连指甲盖都变得红润有光泽,男性朋友也别觉得这是女的专用,要是工作压力大导致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同样可以用当归来调理,毕竟气血充足不分男女嘛。
川芎:活血行气的“交通警察”
有时候明明补了不少气血,但还是感觉身上这儿疼那儿胀,特别是脑袋昏沉沉的,好像裹着层湿布,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经络堵了,就像马路上车太多就会堵车一样,血液运行不畅就会引发各种不舒服,这时候就需要川芎出场了,它在中药里是出了名的“血中之气药”,既能推动血液流动,又能引导其他药物到达该去的地方,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上班族来说,脖子僵硬、肩膀酸痛很常见,可以试试用川芎打粉装胶囊,每天早晚各吃一粒,配合热敷肩颈,很快就能感受到紧绷感减轻,家里有老人关节不好的,也可以用川芎泡脚,水温控制在40度左右,泡到微微出汗为止,连续泡一周,关节活动起来会更灵活。
丹参:清道夫般的存在
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油腻,血管里很容易堆积垃圾,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瘀滞,丹参就像是血管里的清洁工,专门清理这些淤积物。《神农本草经》记载它“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翻译成白话就是能打通身体的瘀堵,高血压患者尤其适合用丹参,取3-6克研成细末,用温水送服,早晚各一次,有助于稳定血压波动,需要注意的是,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朋友要谨慎使用,最好先咨询医生意见,平时做菜也能见到丹参的身影,比如凉拌丹参叶,清爽可口还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举两得。
红花:让气血动起来的催化剂
很多人不知道,红花可不是只有观赏价值,它是一味很好的活血通络药,跌打损伤后局部青紫肿胀,用棉签蘸着红花油轻轻涂抹,很快就能消肿止痛;冬天手脚冻得通红发痒,用红花煮水泡手泡脚,温热的感觉瞬间驱散寒意,更妙的是,红花还能和其他药材组成经典配方,比如著名的桃红四物汤,就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了桃花和红花,特别适合产后恶露不尽的新妈妈们,帮助排出体内残留的瘀血,恢复子宫健康,但是孕妇千万碰不得红花,因为它有很强的兴奋子宫作用,这点一定要记住。
怎么搭配效果翻倍?
单兵作战固然有效,联合出击往往事半功倍,比如说经典的八珍汤,就是把补气的四君子汤(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和补血的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合在一起,气血双补的效果杠杠的,再比如桂枝茯苓丸,里面有桂枝温通经脉,茯苓健脾利湿,牡丹皮清热凉血,桃仁活血化瘀,这几个搭档默契十足,专治因瘀血导致的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合,实在拿不准主意的话,不妨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把把脉,量身定制一个专属方案。
使用时的小贴士
虽然这些中药大多药食同源,但也不能完全随便吃,首先是剂量问题,一般保健用量要比治疗用量小很多,比如黄芪日常饮用不超过15克,当归每周吃两次即可,其次是体质差异,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大量食用黄芪,否则可能会口干舌燥;脾胃虚弱的人要先调理肠胃再进补,不然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还有就是煎煮方法很重要,解表类的药材要后下,补益类的药材要久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效。
其实中医的智慧就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当我们用对了这些草木精华,身体就会慢慢回到平衡的状态,与其花大价钱买昂贵的保健品,不如试试这些传承千年的老办法,毕竟,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适合的药物就在我们身边,下次路过药店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货架上的这些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