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痔疾到底是咋回事?一文给你整明白!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08 0
A⁺AA⁻

老铁们好啊!今天咱们来唠唠一个让人有点尴尬又特别常见的毛病——痔疾,别不好意思啊,十男九女多多少少都跟它打过交道,尤其是现在人天天坐着办公、熬夜吃辣的,这问题就更普遍了,不过你知道中医眼里头的“痔疾”到底是什么意思吗?可不是简单说屁股上长了个疙瘩这么简单哦!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中医眼中的“痔”:不是单纯的肉球

很多人觉得痔疮就是肛门那儿鼓出来个小肉揪儿,疼起来要命或者流血吓人,但在中医看来,这背后反映的是身体内部的大问题,中医讲究“司外揣内”,意思是通过外在表现推断内在失衡,所以当你发现有庤疮时,其实是身体在拉警报:你的脏腑功能出问题啦!

按照中医理论,痔的形成主要跟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气血运行不畅,二是湿热蕴结于下焦(就是盆腔这块儿),三是长期的生活习惯伤到了脾胃,这三个原因互相影响,最后导致肛门周围的血管扩张扭曲,形成我们说的庤核,而且不同类型的庤对应着不同的体质偏颇,有的属于血热妄行型,动不动就出血;有的是气滞血瘀型,坠胀感特别明显;还有种叫脾虚失运型,总是反复发作好不利索。

这里有个关键点要注意:中医说的“庤”其实包括内庤、外庤和混合庤三种情况,内庤藏在直肠里面,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排便时可能会出血或者脱出;外庤直接长在肛缘皮肤上,摸着是个小硬结,发炎时会红肿疼痛;要是两者都有,那就是混合庤了,所以下次再听到医生说你是哪种类型的庤,心里大概就有数了吧?

为啥现代人这么容易中招?这些坏习惯正在坑你!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踩进了伤身陷阱,首当其冲的就是久坐不动,想想看,每天上班坐8小时以上,回家往沙发上一瘫又是两三个小时,周末刷手机也能窝半天,长时间保持坐姿会让盆腔充血加重,静脉回流受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庤疮,特别是那些做销售、司机、程序员的朋友,真的是高危人群啊!

饮食方面也是个大雷区,火锅烧烤麻辣烫越吃越上瘾,冷饮冰淇淋不离手,结果把肠胃搞得一团糟,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而生冷食物则损伤脾胃阳气,造成水湿停滞,这一冷一热交替着来,脾胃哪受得了?再加上很多人上厕所喜欢玩手机,本来顺畅的事变得拖拖拉拉,用力过度也会诱发庤疮。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中医认为肝主疏泄,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到脾胃升降功能,我见过不少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引发庤疾,还有女性经期前后激素水平波动大,也可能导致庤疮急性发作。

中医对付庤疾的独门绝技:内外兼修才是王道

说到治疗,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调理+局部处理相结合,对于轻度庤疮,很多老中医会推荐中药熏洗疗法,像苦参汤、五倍子汤这类方剂,煎煮后趁热熏蒸患处,既能清热解毒,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我记得有个患者坚持每天晚上坐浴20分钟,不到一周时间肿痛就消下去大半。

口服药方面讲究辨证论治,如果是血热型的庤疮,常用凉血地黄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的适合用桃红四物汤配合理气药物;而对于反复迁延不愈的慢性庤疮,补中益气汤加减效果不错,有些朋友担心喝中药麻烦,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现成的颗粒剂,携带服用都很方便。

针灸推拿也是中医的特色手段,长强穴、承山穴这些穴位对缓解庤疮症状很有帮助,我自己试过按摩承山穴,就在小腿肚子的位置,每次按完都能感觉到一股暖流往上走,确实舒服很多,当然严重的庤疮还是需要手术干预,但术后配合中药换药,恢复速度会比单纯西医治疗快很多。

防大于治:把这些生活细节做到位,跟庤疮说拜拜

预防庤疮的关键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里,首先是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燕麦、红薯、芹菜这些都能帮助软化大便,喝水也有讲究,早晨起床空腹喝一杯温水,白天少量多次补充水分,晚上尽量少喝以免起夜影响睡眠。

运动保健必不可少,提肛运动随时随地都能做,吸气时收缩肛门3秒,呼气时放松,一组做10次,每天坚持做几组,能有效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游泳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水的浮力能减轻盆腔压力,对了,上厕所千万别超过5分钟,带手机进去真的不好!

作息规律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尽量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因为夜间是肝胆经当令的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气血调和,情绪调节也不能忽视,可以试试深呼吸、冥想或者练太极拳,让身心都放松下来。

说到底,中医看待庤疾从来不是孤立地处理病灶,而是把它当作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当我们真正听懂了这个信号背后的语言,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配合适当的治疗手段,不仅能解决眼前的痛苦,更能收获长久的健康,毕竟,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