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坐着坐着突然脑袋像拨浪鼓似的左右晃动,自己控制不住,旁人看着揪心,这种不由自主的头部震颤在医学上有个形象的名字——摇头病,别看它发作起来看着挺吓人,其实咱们中医对付这类毛病可是有两把刷子的,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讲,怎么用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法子来调理这恼人的摇头病。
先搞明白为啥会摇头
中医看病讲究追根溯源,就像修理机器得找到故障源头一样,摇头病表面看是脑袋乱晃,实际上反映的是身体内部的失衡状态,最常见的原因是肝出了问题,现代人压力大、熬夜多,肝脏最容易受累,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要是肝气郁结久了,就会化火生风,这股“内风”往上冲到头部,就会导致头颈不由自主地抖动,就像春天刮大风时树枝乱摆,人体内的虚风也会搅得脑袋不安生。
还有一种情况是气血亏虚导致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朋友,脾胃功能减弱,生成的气血不足,筋脉失去濡养,好比琴弦太松会乱颤,有些年轻人长期节食减肥,也可能引发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先天禀赋不足的情况,肾精亏损导致脑髓失养,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期的抽动障碍。
对症下药才有好效果
中医治病就像量体裁衣,不同体质的人治疗方案差别很大,临床常见的几种类型,咱们一个一个说:
第一种:肝阳上亢型
这类人往往脾气急躁,面红目赤,头晕胀痛,舌头伸出来看看舌质发红,治疗原则要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经典方剂天麻钩藤饮就很对症,里面既有天麻、钩藤这样的熄风良药,又有石决明、栀子清肝火,平时可以用菊花泡茶喝,加点白芍柔肝缓急。
第二种:痰热动风型
典型特征是体型偏胖,喉咙里总有呼噜声,晨起吐痰粘稠,大便黏马桶,这是因为体内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温胆汤加减效果不错,半夏、陈皮化痰,竹茹清热,枳实通腑,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多吃冬瓜、薏米利湿。
第三种:气血两虚型
表现为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归脾汤是首选方,黄芪、党参补气,当归、龙眼肉养血,日常可以吃些桂圆红枣粥,炖鸡汤时加几片黄芪,这类患者特别要注意保证睡眠,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因为夜间是造血的最佳时段。
第四种:阴虚风动型
常见于更年期女性或慢性病后期,伴有手足心热、盗汗、口干舌燥,大定风珠能滋阴熄风,龟板、鳖甲这些介类药材最能滋填肾精,平时可用麦冬、石斛泡水代茶饮,忌食辛辣燥热之物。
针灸推拿显神通
药物治疗之外,传统疗法也能派上大用场,百会穴作为诸阳之会,针刺能醒脑安神;风池穴祛风解痉,配合太冲穴疏肝理气,这三个穴位组成基础方,对于顽固性病例,还可以加用电针刺激,增强疗效。
小儿推拿特别适合不愿意吃药的孩子,开天门、推坎宫能镇静安神,揉耳后高骨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每天坚持十分钟,很多家长反馈效果比吃药还快,成年人也可以自己做简单的保健操:双手交叉抱头,轻轻前后左右转动脖子,每次做三十个来回,早晚各一次。
厨房里的养生秘方
都说药补不如食补,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家常食谱:
- 天麻炖乳鸽:选老母鸡或乳鸽一只,加明天麻片15克,枸杞10克,隔水慢炖两小时,每周吃两次,对肝阳上亢型特别好。
- 百合莲子粥:干百合30克,莲子20克,大米适量煮粥,适合阴虚火旺的人群,睡前一小时食用有助于安眠。
- 山楂麦芽茶:炒山楂15克,生麦芽30克,红糖适量,煮水当茶饮,能消食导滞,化解因饮食积滞引起的痰浊。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调养期间这几个细节千万要注意:一是严格控糖,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二是保持情绪稳定,生气着急会加重病情;三是适度运动,八段锦、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四是定期监测血压,很多高血压患者早期会出现类似症状。
记得去年接诊过一位中学老师,因为带毕业班压力太大得了摇头病,当时他整个人焦虑不安,越想控制越抖得厉害,我们给他开了镇肝熄风汤配合耳穴压豆,叮嘱他每天放学后去操场快走半小时,三个月后复诊时,不仅摇头完全消失,连多年的失眠也好了大半,这说明心态调整配合系统治疗有多重要。
说到底,摇头病虽然看着吓人,但只要找对方法慢慢调理,大多数人都能得到明显改善,关键是要及时就诊,让专业医生判断具体证型,切忌盲目套用别人的药方,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就像指纹一样独特,个性化治疗才是王道,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摆脱困扰,拥有稳稳当当的健康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