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今天想跟大家唠唠一件特别的事儿——我之前因为大姨妈总是“调皮捣蛋”,被中医建议在经期喝中药调理,一开始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打鼓:“啥?来月经还要吃药?这不是火上浇油吗?”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试了试,结果真的惊到我了!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这段经历,给同样被月经问题困扰的姑娘们指条明路。
先说说我的情况吧,以前我的大姨妈就跟个任性的孩子似的,要么迟到早退,要么来了赖着不走,量多的时候能浸透整片卫生巾,少的时候又像挤牙膏一样滴滴答答,每次来之前还必带“套餐”:小腹坠胀得像挂了个铅球,腰酸得直不起身子,脑袋昏沉沉的,脾气也变得一点就炸,去过西医,做了各种检查,除了说有点内分泌失调,也没给出特别好的办法,开的那些激素药吃完当时管用,下个月又打回原形。
实在没办法了,我妈拉着我去找了家附近口碑超好的老中医,那位白胡子爷爷给我搭完脉,看了舌苔,皱着眉头说:“小姑娘,你这气血瘀滞得厉害,宫寒也重,光靠西药治标不治本呐。”然后就开了个方子,特意叮嘱我:“从下次月经第一天开始喝,连喝三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这大夏天的,本来就浑身黏糊糊的,再喝热乎乎的中药,不得闷出一身痱子啊?可想着既然来了,就试试呗。
拿到药的那一刻,我凑近闻了闻,是那种混合着草药清香的味道,不算难闻,回家按照嘱咐认真熬药,看着砂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黑褐色液体,还真有点仪式感,第一次喝的时候做足了心理准备,怕苦得难以下咽,结果意外地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苦,反而带着微微的甘甜,应该是里面加了些调和口感的药材。
刚开始喝的那天,我还担心会不会加重不适,没想到第二天起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以往那种沉重的坠胀感减轻了好多,肚子暖暖的,像是有个小太阳在里面照着,到了第三天,经血的颜色明显变红了,不像以前那样暗红发黑,而且血块也少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次月经竟然准时结束了,没有拖泥带水!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中医讲究“因势利导”,月经期间虽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时候,但也恰恰是排出体内瘀浊的好时机,那些看似“反常识”的经期用药,其实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辨证施治的,像我这种宫寒血瘀的类型,用的大多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药材,比如当归、川芎、艾叶这些,它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人,帮着把子宫里的“垃圾”打扫干净,让气血运行得更顺畅。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经期喝中药的,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你得先找靠谱的大夫给你望闻问切,判断清楚你的体质和症状,像我有个闺蜜也是月经不调,但她属于阴虚火旺型的,大夫就让她避开经期服药,重点放在滋阴降火上,所以啊,千万别自己瞎琢磨,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诊断。
再说说喝中药期间要注意的事儿,我当时严格忌口,生冷辛辣的东西一口都不敢碰,冰淇淋、火锅统统戒掉,晚上尽量早点睡,不再熬夜刷手机,配合着适度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感觉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好了,大概坚持了三个月经周期,我的大姨妈终于走上了正轨,不仅周期稳定了,经前的不适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对经期喝中药的抵触真是多余,中医的智慧就在于顺应人体的节奏,而不是强行对抗,它不像西药那样快速压制症状,而是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平衡,就像修理一辆出问题的车,西医可能是换个零件让它暂时能跑,而中医则是找到发动机的问题,慢慢调校整个系统。
不过话说回来,中药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你遇到严重的妇科疾病,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之类的,还是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但对于功能性的月经不调、痛经这些问题,中医确实有独特的优势,而且现在的中药房都有代煎服务,省去了自己熬药的麻烦,上班族也能轻松坚持。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刚喝中药时的一个笑话,有次我在办公室偷偷加热中药包,同事闻到味道问我是不是在煮凉茶,我说这是美容养颜的秘密武器,她们还羡慕得不行,其实哪有什么一夜回春的灵丹妙药,不过是找对了方法,耐心调理罢了。
最后想跟所有被月经问题折磨的姐妹们说:别害羞,也别忍着,该看医生就看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决定尝试中医调理,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跟医生充分沟通你的症状和需求,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重视起来,才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