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伏牛山深处的农家院里,老张正忙着给刚挖的柴胡去泥。"以前种玉米够吃就算不错,现在这柴胡可是俺们的金疙瘩。"老张憨厚的笑容里藏着商机——他脚下这片黄土地,正孕育着豫西人致富的新希望。
豫西山水藏"聚宝盆" 咱豫西这地方,九山半岭半分川,看着穷山恶水,实则暗藏玄机,老辈人传下的草药方子里,藏着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年平均气温13℃上下,昼夜温差大,加上山泉水滋养,长出来的中药材药效纯正得很,就像山里野长的连翘,开花时漫山金黄,结果后药厂抢着收,晒干的果实能卖到每公斤40块。
十大"豫西宝药"盘点
-
连翘:荒山上的"黄金甲" 西峡县的山坡上,连翘丛连成片,这耐旱耐寒的灌木,不用精心伺候,亩产干品能到200斤,药厂收购价年年看涨,山民们算过账:管理得好,每亩收入比种玉米翻三倍。
-
柴胡:石缝里的"软黄金" 嵩县的柴胡最有讲究,根细长油润,有效成分含量高,前年老王家三亩柴胡卖了18万,秘密就在仿野生种植——松树下套种,不用化肥农药,药商指定要这种"原生态货"。
-
丹参:红根根里的大买卖 栾川的丹参出名,根条粗壮呈紫红色,药厂用来做心脑血管药,收购价最高时突破百元大关,现在村里搞起丹参茶加工,一斤鲜参能赚两茬钱。
-
金银花:年年有收的"铁庄稼" 孟津一带的金银花5月开花,能采三茬,耐储存好运输,晒干后药市永远缺货,聪明人搞起花茶、花露,附加值翻着跟头往上涨。
-
黄芩:越陈越值钱的"古董" 这味清热燥湿的药材,在豫西能长三年不挖,市场价格年涨10%,存着比存银行划算,去年暴雨冲了老李家的地,挖出的五年生黄芩卖出天价。
-
冬凌草:冻出来的"抗癌草" 霜降后采收的冬凌草,叶片结满冰凌却药效最佳,济源山里成片种植,开发出咽炎含片、保健茶,产业链越做越长。
-
山茱萸:红果果里的中药贵族 西峡的山茱萸果大肉厚,药典里的道地药材,去年鲜果收购价涨到8块,加工成药丸、保健品,身价翻几倍。
-
百合:既能当花又能入药 卢氏县的百合瓣厚味甘,新鲜百合论个卖,制成百合干出口日韩,坡地套种百合,花开时还能卖景观,一亩地能赚双份钱。
-
苍术:茅草窝里的"金苗苗" 这味燥湿健脾的药材,在豫西山区长得欢实,今年药市行情好,晒干的苍术根茎能卖到60多块一斤,山民们上山采苗都赶早。
-
艾草:端午门外的"养生草" 现代人追捧的艾灸疗法,让艾草成了抢手货,嵩县艾草加工厂日夜忙活,做出艾条、艾绒枕,连艾草洗澡粉都成了网红产品。
种药有门道 致富讲科学 可别小看种药材,里面学问大着呢,老张家的柴胡地头竖着小黑板,记着农技专家教的种植经:"春季育苗要遮阴,夏季控水防烂根,秋季补肥促生长",现在政府组织技术员驻村,手把手教掐枝打顶、病虫害防治。
政策东风劲 财路更宽广 眼下豫西各县都有中药材补贴,卢氏县对连翘种植每亩补300块,还帮着联系药企签保底收购协议,有些乡镇建起烘干房、切片厂,鲜药材不用出山就能变成品,西峡的电商产业园里,90后小伙直播卖山茱萸,一场下来能走几千单。
抱团闯市场 打出组合拳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栾川成立中药材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去年联合开发丹参养生酒,利润比卖原料翻五倍,有些村搞起中药材观光园,春天赏花、秋天采药,游客来了还能体验古法炮制。
站在豫西的山岗上往下看,层层梯田里药苗青翠,山民们弯腰除草的身影,正在书写新的致富经,这漫山遍野的草木,不再是祖辈眼里的"柴火料",而是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正如山里流传的新谚语:"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样;靠药致富,富得有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