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这中药过江龙图片里爬来爬去的真是龙吗?"每次带徒弟认药,总有人指着手机里的植物照片问出这句话,要说清楚过江龙这味药,还得从三十年前那个暴雨天说起......
老辈人为啥叫它"过江龙"? 那年我在九华山采药,突遇山洪暴发,眼看着湍急的河水挡道,老药农却随手扯了根藤蔓往水里一抛:"抓住这藤子能过江!"只见那藤条足有成年人手臂粗,表皮布满纵向裂纹,内芯却柔韧如筋,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中药铺里常备的"过江龙"。
这名字听着霸气,实则是一味普通中药材,在皖南山区,老辈人管它叫"爬山虎",学名络石藤,可别小看这藤本植物,《本草纲目》早有记载:"络石气寒,味苦酸,无毒,主风热死肌,痈疮,口舌生疮",不过现在药房里见到的,多是晒干后蜷曲如龙的藤茎切片。
手机里的"过江龙"长啥样? 最近总有网友拿着网图来问:"这满墙爬的都是过江龙吗?"其实八成都是认错了!真正的药用过江龙(络石藤)有几个明显特征:
- 藤茎表皮像老树皮,布满灰褐色龟裂纹
- 折断面露出乳白色内芯,细看有丝状纤维
- 叶子对生呈卵圆形,摸起来像打了蜡般光滑
- 开白色喇叭花,傍晚散发淡淡茉莉香
上次见着正宗的野生过江龙,还是在新安江畔的悬崖上,那藤子顺着岩缝攀援,遇到石块就扎根,真应了"过江龙"的名号,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多是人工种植的络石藤,叶片比野生的肥厚些。
药店买不到真"龙"的秘密 前些年带学生去药材市场,发现个怪现象:标着"过江龙"的药材五花八门,有拿海风藤充数的,有用夜交藤冒充的,甚至见过染色的葡萄藤!真正符合药典标准的络石藤,其实长这样:
- 晒干后呈圆柱形,直径1-2厘米
- 表面灰褐色,有纵向裂纹和点状皮孔
- 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放射状纹理
- 闻着有股淡淡的草腥气
老行家教了个笨办法:烧一小段藤茎,真品会冒白烟,气味类似烧秸秆,要是有刺鼻化学味,准是硫磺熏过的劣质货,现在明白为啥老中医总盯着药材看半天了吧?
这"龙"到底治啥病? 别看名字威风,过江龙性味却偏寒,我们诊所常用它来:
- 风湿骨痛:配伍羌活、独活煎汤外洗
- 跌打损伤:鲜藤捣烂加黄酒调敷患处
- 喉痹肿痛:30克煮水当茶喝,加冰糖调味
- 皮肤瘙痒:藤汁兑淘米水擦洗
去年隔壁王婶扭了腰,我用新鲜过江龙捣碎给她敷上,当晚就不疼了,不过要提醒一句:这药孕妇千万不能碰,体虚胃寒的人也要慎用,就像老药农说的:"过江龙是猛将,得听军师(医师)调遣"。
野地里咋找真"龙穴"? 清明前后进山采药,找过江龙要记住:
- 专挑石灰岩山坡,这种藤最爱攀石头
- 认准"一藤成林"的景象,它枝条会交叉生长
- 开花期最易辨认,白色花朵傍晚绽放
- 砍藤要留根,老药农说"留得青山在"
有次在黄山脚下,见着棵百年老藤,主干比水桶还粗,当地人视其为神物,每年清明只取新生侧枝,这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才是中药文化的精髓。
手机拍药的小窍门 现在大家都习惯拍照识药,拍过江龙记住:
- 拍整株带花的,叶片正反面都要入镜
- 重点拍藤茎断面,白色纤维越明显越好
- 雨后初晴时拍,表皮裂纹更清晰
- 发朋友圈别忘定位,安徽南部山区最地道
上个月有个小伙拿着网红图来问,叶片分明是常春藤,我跟他说:"就像龙有真假,药材也得分清李逵李鬼。"现在想想,古人取名"过江龙",既是形容其攀援能力,也是暗喻药效如龙腾九天吧。
[温馨提示] 文中涉及中药知识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野生药材勿随意采挖,关注"本草寻踪"公众号,下期带您认识真正的"穿山甲"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