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凉风习习,不少人开始感受到那股不易察觉的“凉燥”——它不像酷暑那般炙热难耐,也不同于寒冬的刺骨冰寒,却能悄然间让人皮肤干燥、喉咙发痒,甚至情绪也跟着变得有些许烦躁,面对这季节性的小困扰,中医智慧里藏着不少应对良方,今天就来聊聊,当凉燥不请自来时,我们该如何运用经典方剂,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
认识凉燥,知其所来
先得明白,何为凉燥?就是秋季特有的一种干燥类型,它由天气转凉引起,既没有夏日的高温烘烤,又缺乏冬日的温暖包裹,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易失津液,从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尤为重要,而适时采用中药方剂调理,更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经典方剂推荐
-
沙参麦冬汤:此方源自《温病条辨》,专为温病后期肺胃阴伤设计,但同样适用于缓解凉燥引起的咽干咳嗽,沙参、麦冬滋阴润肺,玉竹、天花粉增液止渴,桑叶轻清宣散,甘草调和诸药,共同作用下,能有效改善因凉燥导致的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
-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针对外感凉燥,症见头痛身寒、咳嗽痰稀者尤为适宜,杏仁宣降肺气,紫苏解表散寒,桔梗利咽排脓,枳壳理气宽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陈皮理气化痰,白前止咳平喘,诸药合用,既能驱散表寒,又能润肺止咳,是对抗凉燥的经典之选。
-
百合固金汤:若凉燥伤及肺肾之阴,导致干咳无痰、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可考虑百合固金汤,本方以百合、生地黄滋养肺肾之阴,熟地黄、玄参、麦冬加强滋阴力度,桔梗、贝母化痰止咳,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全方共奏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之功,适合长期受燥邪困扰的人群。
生活调养,内外兼修
除了服用方剂,日常调养同样不可忽视,多喝水,保持室内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饮食上,多吃梨、蜂蜜、银耳等润燥食物,少吃辛辣煎炸之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也是抵御凉燥的有效方式。
面对凉燥的挑战,不必过于焦虑,通过合理运用上述方剂,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让这个秋天更加舒适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