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脸色发黄,去看中医说是气血不足,老中医给开了补血方子,但特别叮嘱我:"药效好不好,八成看熬法",回家对着砂锅研究了半个月,发现原来熬中药这么多门道!今天把我的血泪经验分享给大家,照着做能让当归、阿胶这些宝贝发挥最大功效。
熬药前必做的3件事
-
药材处理有讲究 刚抓回来的中药别急着下锅!比如熟地黄、枸杞这些容易粘锅的药材,要先用清水快速冲洗,但像人参、当归这类带绒毛的药材,直接冲洗会损失药效,用湿毛巾轻轻擦掉表面浮尘就行。
-
冷水浸泡藏玄机 很多人直接开火熬,其实浪费了大半药性,正确做法是用常温水浸泡药材,春夏泡30分钟,秋冬泡1小时,像阿胶这种难融化的,可以单独加黄酒浸泡2小时,后面更容易析出营养。
-
器皿选择大学问 千万别图省事用铁锅、铝锅!这些金属会和中药成分发生反应,我家专门买了粗陶药罐,导热均匀还不串味,实在没有的话,不锈钢锅勉强能用,但每次熬完要及时清洗。
火候掌控的黄金法则
-
三煎三滤最科学 第一次煎药最关键,大火煮沸后转最小火慢熬,滋补类中药要煮够40分钟,像四物汤这种基础方,第一煎到汤汁浓稠呈琥珀色才算合格,第二煎加水没过药材1厘米,煮30分钟,第三煎加点红枣枸杞,再煮20分钟,三次混合效果最好。
-
特殊药材要区别对待 含挥发油的药材(如黄芪、当归)要在其他药快煮好前5分钟下锅,矿物质类药材(如龙骨、牡蛎)得先煎1小时,最头疼的是阿胶,必须用烊化法:把煎好的药汁趁热倒进碗里,加入捣碎的阿胶不停搅拌,就像泡即溶咖啡一样。
让药效翻倍的小妙招
-
水量把控有诀窍 第一煎加水要漫过药材3-5厘米,第二煎刚好盖住药材,我用马克笔在药罐上做了记号,再也不怕熬干,如果是电药壶,记得关掉保温功能,避免过度蒸发。
-
调味时机要抓准 很多人喜欢加糖,但红糖要在出锅前5分钟放,冰糖得等药汁凉到40度以下再加,我试过加桂圆蜜,结果发现会破坏某些药材的有效成分,现在只敢加少量蜂蜜调味。
-
搭配食疗增效力 喝完药渣别浪费!拿纱布包起来煮鸡汤,或者跟小米粥同煮,上周我把熬过的当归放进排骨汤,喝出满口回甘,比单吃药汁舒服多了。
这些坑千万别踩!
-
忌用铜铁器具 上次图方便用老婆的珐琅锅,结果药汁发黑还有沉淀,现在专门备着砂锅,实在来不及就用搪瓷盆应急。
-
别迷信"千滚水" 有人觉得反复熬煮更浓,其实超过3次就会析出杂质,我严格记录每次煎药时间,第三次过滤后的药渣直接丢弃。
-
服用时间有讲究 补气养血的中药建议早饭前空腹喝,吸收最好,但我胃不好,就改在饭后两小时温服,晚上超过9点坚决不碰,免得兴奋睡不着。
四季熬药不同术 春天湿度大,药材容易霉变,我会在晒过太阳的药材里放几片陈皮防潮,夏天高温时,熬好的药汁要放冰箱冷藏,喝前用温水浴加热,秋冬干燥,煮药时加2颗去核红枣,既能润燥又能调和药性。
名家私房小秘诀 拜访过一位80岁的老药师,他教我:
- 用米酒代替水煎阿胶系药材,能提升吸收率
- 煎何首乌时加勺醋,防止鞣酸影响铁吸收
- 药罐底部垫片西瓜翠衣(新鲜西瓜皮),防糊底还清热
现在我的气色明显好转,连同事都问我是不是偷偷打了水光针,其实古法熬药真的不麻烦,只要掌握这几个关键点,每天半小时就能给自己做全套养生护理,建议大家把熬药当成生活仪式,听着咕嘟咕嘟的沸腾声,看着药材在锅里舒展,这种治愈感可比吃保健品强多了!
[温馨提示]具体药方请遵医嘱,本文仅分享熬药通用技巧,初次尝试建议从经典四物汤开始,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