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朋友说"后背像开了扇窗",空调房里别人喊冷,他们却觉得风往骨头缝里钻,这种莫名的后背发凉,老中医一摸脉就摇头:"这是风邪入体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浑身不舒服的"后背有风",到底该怎么用中药赶走它。
后背发凉的"风"从哪来?
去年深秋给我妈晒被子,突然发现她后脖颈处贴满了风湿贴,老太太嘟囔着:"这风吹得骨头都疼,就像几百只蚂蚁在爬。"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腠理不固",通俗说就是身体的防护墙漏风了。
现代人久坐办公室,后背整天对着空调风口,寒气顺着督脉往下窜,特别是女性产后、老人阳气不足时,稍微吹点风就觉得后背发僵,有个快递小哥跟我说,自从骑电动车吹了三个月冷风,现在阴天下雨后背就跟扎针似的疼。
中药祛风的"三板斧"
-
驱风第一招:解表散寒 记得邻居张婶月子里受风,整个人裹得跟粽子似的还打哆嗦,老中医给她开了副桂枝汤,生姜红枣煮水送服,不过两天,她就敢开窗通风了,这方子妙在桂枝温通经脉,白芍收敛津液,生姜驱散寒气,特别适合初期受风。
-
固本第二招:补气固表 公司前台小妹总说后背发凉,我推荐她喝黄芪建中汤,黄芪补气就像给身体装防盗门,白术健脾等于加固地基,再加点防风直接把漏洞堵上,她坚持喝了一个月,现在穿短袖都不打喷嚏了。
-
祛湿第三招:燥湿化痰 健身房教练后背总是黏糊糊的,其实是湿热裹着风邪,这时候要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像烘干机一样把湿气抽干,川芎活血好比疏通下水道,他配合拔罐治疗,两周后终于不再"自带仙气"。
厨房里的祛风良方
别以为中药都得苦兮兮地煎,我奶奶就爱用食补偏方,上周她用艾草煮鸡蛋,说能驱全身寒气,做法简单:艾叶15克加水煮开,打入荷包蛋再煮五分钟,连汤带蛋吃光,奶奶吃了半个月,现在晨练都敢穿薄外套了。
还有个懒人方子:花椒红糖水,抓一把花椒煮十分钟,冲入红糖搅匀,同事小王每次淋雨后必喝,他说热乎辣的液体流过喉咙,就像给后背敷了张暖宝宝,不过阴虚火旺的人要少喝,免得上火。
生活细节里的防风术
上个月陪客户去中医院,看见医生给病人后腰贴三伏贴,医生说这叫"冬病夏治",其实平时也可以自己在家艾灸足三里,每周三次,每次十分钟,艾烟袅袅中感觉热气顺着脊柱往上冒。
穿衣也有讲究,三层穿衣法":内层吸汗棉质,中层隔离冷空气,外层防风防水,有次爬山遇见位老爷子,羽绒背心里还贴着暖宝宝,他说这是对抗山风的"秘密武器"。
最意想不到的是泡脚方子,问过好多老中医,都说加点桑枝效果翻倍,桑枝30克敲碎煮水,睡前泡二十分钟,楼下王大爷泡了两个月,现在遛弯儿再也不用围巾裹着脖子了。
这些坑千万别踩
别看都是后背发凉,有人是真受寒,有人却是肝郁气滞,上次把给闺蜜的逍遥丸推荐给男同事,结果他越吃越燥,所以吃药前一定要看舌苔,白腻苔适合温阳,黄腻苔可能要清热。
还有人听说刮痧好,天天拿硬币刮后背,结果刮出满背血印子,风寒倒是没了,皮肤屏障也毁了,其实刮痧一周一次就够了,搭配姜片擦背效果更好。
最要命的是乱吃补药,有位大姐连续喝人参鸡汤一个月,补得整夜盗汗,人参虽好,但后背发凉多数时候需要先祛邪再进补,不然就像关窗户前拼命开暖气,寒气全闷屋里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爷爷的话:"后背是人体的篱笆墙,风邪来了要修补,阳光好了要通风。"那些年他总在立春那天给我们熏艾条,烟雾缭绕中说着祖辈传下的养生经,如今才明白,与其生病了猛灌中药,不如趁早护好这道"人体长城",毕竟最好的祛风药,永远是你对身体的那份细心呵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