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都种哪些中药材?这几种陇药全国出名!

一归堂 2025-04-26 科普健康 1609 0
A⁺AA⁻

提起甘肃,你想到的是戈壁风光还是敦煌壁画?其实这片黄土地上还藏着个"中药宝库",从陇南山区到河西走廊,从黄土高原到祁连雪线,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上千种道地药材,今天咱们就唠唠甘肃人怎么靠种中药闯出一片天地,看看哪些"陇药"在全国药商眼里是香饽饽。

"千年药乡"陇南藏了半本《本草纲目》

车过陇南岷县,空气里飘着股特殊的药香,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晾着棕褐色的药材,整个县城就像个天然药材展览馆,最出名的当属"岷归",这种当归皮黄肉白,切片时能闻到浓郁的麝香气息,老药农说:"岷县三宝,当归、黄芪、党参",光当归种植面积就有30多万亩,全国七成当归胶囊原料都来自这儿。

在宕昌县哈达铺镇,祖辈流传着"头顶甘草"的种植智慧,这里的甘草根须粗壮,嚼起来甘甜悠长,硫磺熏蒸的次品在这儿根本混不下去,药贩老李告诉我:"宕昌甘草泡开水,隔夜都不浑,这是别处学不来的本事。"

"千年药都"定西藏着多少致富经

走进渭源县会川镇,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党参苗像列队的士兵般整齐,这种纹党参切面有菊花心,炖汤时浮起的油花都是爱心状,药商老张家三代种党参,说起门道头头是道:"清明前后下种,白露时节采挖,阴雨天不敢收,晒得太干卖相不好......"

陇西县首阳镇更是个神奇地方,家家院子就是药材加工厂,黄芪切片要赶在日出前,党参扎捆得用麦草绳,这些老规矩都是祖辈用血汗换来的经验,现在镇上开起了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穿着白大褂的质检员拿着检测仪,给每批药材发"身份证"。

河西走廊的"沙漠人参"锁阳传奇

穿过乌鞘岭往西,戈壁滩上突然冒出成片的"蘑菇云",这不是沙尘暴,是民勤县的锁阳正在采收,这种寄生植物长得像胡萝卜,却是治疗肾虚的良药,老牧人指着沙窝说:"锁阳专挑沙地长,吸天地阳气,咱们叫它'不老药'。"

张掖肃南的裕固族牧民更懂"沙漠人参"的脾气,每年春季骑着摩托巡沙丘,发现锁阳芽就插木签做记号,他们发明的锁阳炖羊肉配方,现在成了农家乐招牌菜,游客吃完直喊"浑身发热"。

黄土高原上的"救命仙草"

庆阳环县的黄土地上,连片的黄花倒水莲正在开花,这种耐旱药材根系发达,既能固沙又能入药,药农老刘掰着指头算账:"一亩荒地种这个,年收入顶外出打工半年。"更绝的是他们的储存土方——挖3米深坑铺麦草,存三年药效反而更好。

平凉崆峒区的柴胡种植有百年历史,药贩子教了个辨货窍门:"正宗崆峒柴胡断面金黄带油星,煮水冒泡泡的才是好货。"现在当地搞起柴胡文化节,游客能跟着老中医学认药,还能亲手制作驱蚊柴胡香囊。

祁连山下的"雪山馈赠"

张掖山丹军马场周边,夏天常有牧民背着竹篓挖秦艽,这种生长在阴坡的药材像龙须根,专治风湿骨痛,藏族阿妈教了个偏方:"秦艽配青稞酒,擦三遍就能下地干活。"不过现在都要进烘干房,再也不敢露天暴晒了。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种神秘药材叫肉苁蓉,寄生在红柳根部,牧民老巴特尔说:"春天看红柳枝头泛红,顺着找准有货。"他们发明了"接种炮制法",把种子撒在割过的红柳桩上,既不破坏生态又能持续收获。

科技赋能让"陇药"焕发新生机

别以为甘肃药农只会守着老黄历,定西市中医药研究院的试验田里,无人机正给当归喷洒营养液,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酸碱度,年轻技术员小王演示手机APP:"点开就能看哪块地缺水缺肥,比老辈们看天色准多了。"

在陇西中药材交易中心,电子大屏滚动着全国各药材市场的实时价格,商户老陈边刷手机边说:"现在发物流比寄信还快,上午成交的党参,下午就能出现在广州药房的货架上。"

从《黄帝内经》里的"西戎药"到现代中药产业链,甘肃人硬是把"苦甲天下"的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下次去甘肃旅游,别光顾着看石窟和丹霞,带包岷县当归、捎点锁阳茶,说不定还能在药博会上遇见给你讲养生经的老药农呢!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