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和防丰到底是不是同一种药材?"这个问题可把我逗乐了,作为在中药房泡了二十年的老伙计,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这对"孪生兄弟"的真面目,别看它们名字像双胞胎,实际上一个是《本草纲目》里的正经药材,另一个怕是李时珍老爷子见了都要挠头的"创新药名"。
从药店牌匾说起的认药学问 前些天去老字号药房抓药,正巧碰上实习生把防风和另一种药材摆混了位置,老掌柜敲着柜台直摇头:"这防风要是和'防丰'搞混了,可是要出人命的!"这话听着夸张,其实大有深意,咱们先说说正经八百的防风——这个在中药界响当当的名字,可是被《神农本草经》盖章认证的"祛风圣手"。
防风:千年祛风第一将 要说防风的能耐,那可真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母亲总熬防风粥治风寒,那股子特殊的香气现在想起来还直冲脑门,这味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像拧干的抹布般皱巴巴的,断面带着菊花心的纹路,闻着有股淡淡的野蒿香,老师傅教我个笨办法:真正的防风用指甲掐会渗出黄白色乳汁,假货可挤不出这宝贝。
揭穿"防丰"的真相 说到这个"防丰",倒是让我想起前几年某直播间卖的"秘制防丰茶",观众当宝似的抢回家,结果喝了拉肚子送急诊,后来药检所朋友告诉我,这些所谓"防丰"大多是用羌活、独活甚至普通防风草冒充的,最坑人的是有些不良商家把发霉变质的防风重新染色加工,摇身一变成了"新品种"。
药房柜斗里的生死较量 在中药房当学徒那会儿,师父反复强调:"防风看三处,颜色、断面、气味足",正品防风表面灰棕带毛须,像裹着层细沙,切开后淡黄色的筋脉丝丝分明,那些号称"防丰"的山寨货,要么白得瘆人(硫磺熏过),要么绿得发亮(色素浸泡),闻着还有股刺鼻的化学味,去年帮邻居王婶鉴药,她买的"防丰"片煮水后汤色浑浊,喝着像刷锅水,哪是正经药材该有的醇厚。
祛风界的真假美猴王 懂行的朋友都知道,防风有个远房表亲叫防己,二者功效大不同,防风主治外感风寒,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挡风墙;防己却是利水消肿的高手,专攻关节风湿,市面上有些"聪明"商家玩文字游戏,把便宜的防己当成"防丰"卖,害苦了不少患者,更别说那些用牛蒡子、川芎滥竽充数的,简直是拿人性命开玩笑。
老祖宗留下的辨药绝技 老一辈药师传下个口诀:"防风见风不长虫,伪品遇潮必显形",正宗防风存放三年五载也不生虫,赝品放两个月就爬满小虫子,有次收了个乡下老伯的"祖传防风",看着金灿灿挺唬人,拿火烤两下全露馅——真防风越烤越香,假货冒黑烟带酸臭,现在想想,这些民间智慧比仪器检测还灵光。
救命药不能成夺命丹 前年医院收治过个病例,患者听信偏方用"防丰"煎汤治风湿,结果当天就恶心呕吐送急救,后来查明是误用了含有马兜铃酸的伪品,这事给我敲响警钟:咱们老百姓买药,千万要瞪大眼睛,记住正规防风包装上都有"伞形科防风"的标注,批准文号能在药监局网站查到。
厨房里的防风妙用 说了这么多辨别技巧,再聊聊怎么用才地道,北方人冬天爱炖防风羊肉汤,选拳头大的防风根,拍裂了和当归、生姜同煮,那香味半个胡同都飘着,南方朋友可以试试防风米酒,半斤糯米酒加三片防风,密封半个月后每晚喝一小盅,对付老寒腿比膏药管用。
终结谣言的终极方案 最后教大家个保险法子:买防风认准道地产地,四川遂宁、内蒙古赤峰产的最优,河北安国的是药典标准品,实在拿不准,就去同仁堂、雷允上这种百年老店,柜上清一色琥珀色玻璃罐,防风都是带着泥土的原始切片,这才是治病救人的好药材。
写在最后: 中药世界里,一字之差往往天壤之别,那些打着"防丰"旗号的歪门邪道,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下次抓药时多留个心眼,看看产地标签,闻闻药材气息,摸摸断面纹理,毕竟装进砂锅里的每味药,都关乎着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老祖宗的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才是中医药传承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