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脑袋一晕起来,看东西都在转圈,走路都走不稳当......"隔壁王阿姨揉着太阳穴跟我抱怨,她这老毛病少说也有七八年了,西医查不出大问题,可发作起来真是遭罪,直到上个月陪她去中医院瞧了次专家号,老中医开的方子让她直呼神奇——连喝七副药,竟然像换了个人!今儿就跟大伙唠唠这让人头疼的眩晕症到底该咋治。
头晕起来真要命 说起这眩晕症,经历过的人才懂那种"天旋地转"的滋味,有人是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有人是躺在床上感觉床在飘,还有人走着路就像踩在棉花堆上,西医叫它"耳石症""美尼尔综合征",可吃那些白片片只能暂时顶用,咱们老祖宗早就看出门道了,《黄帝内经》里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话搁现在依然管用。
老中医的百试百灵方 前些日子带王阿姨看的刘教授,可是省中医院有名的"眩晕克星",他翻着王阿姨厚厚一沓检查单直摇头:"你们光盯着耳朵查有啥用?"随手开出个方子:天麻15克、钩藤12克(后下)、茯苓20克、石决明30克(先煎)、葛根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特别嘱咐头煎要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二煎兑着喝,早晚各一次。
王阿姨刚开始还嘀咕:"这些草草根根能管用?"结果三天就有好转,一周下来整个人都精神了,其实这方子大有讲究:天麻息风止痉,专治头晕目眩;钩藤舒筋活络,配上石决明平肝潜阳;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利水渗湿,几味药合力把肝风内动、痰湿上扰的问题都给调理顺了。
厨房里的眩晕急救箱 别以为调理就得整天啃药罐子,刘教授教了好几招食疗妙法,比方说早上犯晕,赶紧冲碗热乎的山药薏米粥,山药补脾养胃,薏米祛湿利水,比吃啥保健品都强,要是加班熬夜后脑壳昏沉,切几片生姜煮红糖水,趁着热气腾腾喝下去,全身经络都暖洋洋的。
最绝的是那个"止晕茶"配方:菊花3朵、枸杞10粒、薄荷叶3片,开水冲泡闷十分钟,我妈试过说效果特别好,现在每天上班都带着保温杯当茶饮,不过刘教授特意叮嘱,这茶偏凉性,手脚冰凉的要少喝,可以加点红枣中和。
生活细节藏玄机 吃药喝茶只是一方面,老中医还特别强调作息规矩,现在人手机不离手,睡前刷视频刷到半夜,这最伤肝血,刘教授建议晚上十点前必须躺床上,实在睡不着可以听广播剧,但绝对不能看发光的屏幕,枕头高度也有讲究,仰卧时颈椎要呈直线,侧睡时耳朵与肩膀齐平,太高太低都会压迫血管影响供血。
饮食更要忌口,火锅烧烤这些燥热食物尽量少碰,腌制品吃多了容易生痰湿,倒是可以多吃冬瓜、赤小豆这类利水食材,每周炖两次鲫鱼豆腐汤,补充优质蛋白还不上火,我妈现在买菜都照着这个清单来,连卖菜的老板都打趣说她成了"养生达人"。
特殊人群要当心 有些情况可不能马虎大意,像更年期女性突然眩晕,要警惕血压波动;颈椎病患者转头时晕得厉害,可能是椎动脉受压;高血压病人头晕伴随恶心,得赶紧量血压,这些时候千万别硬扛,该做检查还得做,去年我们单位张姐就是当成普通眩晕耽误了,后来查出脑部小血管堵塞,现在恢复得还不错,定期去找中医做针灸调理。
预防胜于治疗 说到底,想要远离眩晕症,关键还在平时养护,我跟着刘教授学了几招简单推拿:每天用指腹按压百会穴(头顶正中)3分钟,从眉心沿着鼻梁两侧向上推至发际线,再用牛角梳从前额往后梳理头皮,这些动作看着简单,坚持一个月就能感觉头部清爽很多。
现在王阿姨彻底甩掉了吃了多年的西药,天天在小区健身器材那教老太太们扭秧歌,她说这病啊,找对了法子真不难治,各位饱受眩晕折磨的朋友,与其到处做检查吃西药,不妨试试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当然啦,具体用药还得找正规中医辨证,毕竟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记住老话:三分治七分养,慢慢调理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