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去贵州采风时,我在黔东南的苗寨偶遇一位采药的老人,他背篓里装满了一种藤状植物,说是"地瓜藤",当地人用来治嗓子疼比吃药还管用,当时我半信半疑,直到亲眼见他随手扯下几片叶子嚼碎敷在被蚊虫叮咬的红肿处,不到半小时就止痒消肿,这才对这种山野间的"草根中药"刮目相看。
藏在深山的"绿色药房"
地瓜藤在贵州可不是普通杂草,这种学名叫"Ficus tikoua"的桑科植物,在黔地海拔800米以下的灌木丛中成片生长,每年春夏交替,苗族阿婆们会背着竹篓进山采摘嫩叶和藤茎,它们或是晒干储存,或是直接熬煮成深褐色的药汤,专治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这类常见病。
在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我见过家家户户窗台上晾着地瓜藤的场景,当地老人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救命草,发烧咳嗽摘几片叶子煮水,比城里买的消炎药还灵。"据贵州省农科院统计,全省野生地瓜藤年产量超过2000吨,其中大部分来自黔东南、黔南的原始山林。
从苗族古方到现代实验室
苗医古籍《草木便方》里记载:"地瓜藤性凉味苦,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以前苗民下田被毒蛇咬伤,第一件事就是找地瓜藤捣烂外敷,现代研究发现,这种植物含有槲皮素、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贵州大学中草药研究中心的最新实验显示,地瓜藤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高达92%。
现在走进贵阳的药店,能看到包装精美的"地瓜藤茶",这些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的茶包,冲泡后汤色黄绿清澈,喝起来带着淡淡的青草香,去年在凯里的苗药博览会上,某企业展出的地瓜藤口腔喷雾剂特别受欢迎,据说能缓解口腔溃疡,展销当天就被经销商抢购一空。
厨房里的养生密码
别看地瓜藤在中药铺里摆着,其实它还是苗家人餐桌上的常客,在榕江县的摆贝苗寨,我尝过一道"藤尖炒腊肉",采撷春天最嫩的藤梢,搭配熏制的五花肉爆炒,入口微苦回甘,据说能败春火,更有巧手的主妇会把晒干的地瓜藤切碎,与糯米粉混合做成糍粑,清明时节用来祭祖。
当地人还流传着"三藤养肝茶"的配方:取地瓜藤、金银花藤、夜交藤各10克,沸水焖泡代茶饮,在镇远古城的老字号茶馆里,这种土方子卖得比西湖龙井还俏,有位出租车师傅告诉我,他开了十几年夜班,全靠这杯茶护肝明目。
野草变"金藤"的致富经
过去当成柴烧的野藤,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新抓手,毕节市纳雍县建立了万亩地瓜藤种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鲜藤收购价每公斤涨到8元,当地开发的地瓜藤面条、养生膏方等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卖到北上广深,最有意思的是安顺的一家工艺品厂,把藤茎剥皮染色后编织成茶席,出口到日本当高端伴手礼。
不过野生资源毕竟有限,农科专家提醒,地瓜藤人工种植要选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施有机肥时千万不能用鸡粪(容易招虫),最佳采收期是每年的5-7月,这时藤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峰值,现在贵州已有12个地瓜藤良种繁育基地,年产种苗超过500万株。
深山馈赠的养生智慧
在黔西南贞丰县,至今保留着"藤浴"习俗,端午时节采集新鲜地瓜藤,煮沸后兑入洗澡水,全家人依次入浴,说是能驱邪气防疮疖,这种代代相传的土法子,如今被开发成特色康养项目,去年我在从江县的小黄村体验过藤浴,泡完皮肤确实清爽,连蚊虫都不来叮咬。
最近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将地瓜藤列入"黔药"重点保护名录,这意味着这种山野馈赠终于有了身份认证,下次去贵州旅游,除了买茅台酒、都匀毛尖,不妨带点地瓜藤制品,毕竟在工业污染尚未触及的深山里,这些沾着晨露的藤叶,正默默守护着苗疆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