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中药新药研发的事儿,特别是临床试验这块,说实话,这行水挺深,但最近两年政策暖风频吹,倒是让我看到不少机会,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中药临床试验那些事儿,从政策红利到实战经验,保证全是干货。
政策春风下的中药创新潮 这两年中药创新药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就有16个中药新药获批,创下近5年新高,国家药监局开的"绿色通道"可不是摆设,像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以岭药业的连花清咳片都是走快速通道的典型,不过别以为政策松了就能随便搞,审评标准反而在暗中升级。
临床试验设计的三大命门
-
对照药选择暗藏玄机 去年某中成药企栽跟头就在这上面,他们选安慰剂对照,结果阳性对照药数据揭盲时差点崩盘,现在业内流行"三臂试验",中药+西药vs纯西药vs纯中药,这样数据才经得起推敲,比如天士力的芪参益气滴丸,当年就是靠这种设计拿到通行证。
-
终点指标设置有讲究 见过最离谱的是某企业拿"中医证候积分"当主要终点,结果被审评专家怼得怀疑人生,现在都学聪明了,像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把心血管死亡、心梗复发这些硬指标当主终点,中医症状改善作次要终点,数据漂亮得多。
-
盲法实施藏着大学问 中药汤剂颜色深浅、气味浓淡都能把盲法捅破,现在流行"双盲双模拟",比如口服液做空白对照时加焦糖调色,配合苦味剂掩味,某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外用制剂,就因为对照组基质选择不当,导致受试者辨识度高达30%,白瞎了整个试验。
数据管理里的门道
-
eCRF设计要防"填表疲劳" 某次监查发现,同一中心40%的受试者把服药时间精确到分钟,这明显不符合日常用药习惯,现在都改成时段记录,早晚餐后1小时±30分钟",既科学又人性化。
-
SAE报告时机要掐准 去年某中药注射剂试验,研究者把1例皮疹报成SAE,结果被质疑过度上报,只有危及生命、致死致残、住院超7天的才算,那些调药就好的皮疹,老老实实归到AE里。
从失败案例学真功夫 前年某企业做个治疗失眠的中药,II期数据挺好,III期却扑街,复盘发现两个致命伤:一是入组标准太松,把轻度焦虑患者全收进来;二是安慰剂组脱落率高达40%,后来他们改成"阶梯入组",先筛核心适应症人群,再逐步扩大,数据立马稳了。
未来哪些方向最吃香
-
真实世界研究成新宠 最近批的几个中药新药,有一半都做了RWS,比如连花清瘟的"三连研究",通过百万级病例观察锁定核心适应症,这招现在被各家疯狂模仿。
-
生物标志物探索正当时 广誉远的龟龄集在研项目,就盯着血清miRNA-21这个靶点,虽然还没完全搞懂机制,但先把检测方法专利占住,这思路够精明。
给从业者的忠告
-
中医理论翻译要过三关 某企业申报资料里写"调和营卫",审评员直接打回重写,现在要求用现代医学语言解释作用机理,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这种表述才过关。
-
统计方案要留后手 遇到过个奇葩事,某中药降压试验对照组血压降得比实验组还猛,原来是安慰剂里含钾量超标,现在统计师都会预设敏感性分析,把各种混杂因素提前考虑进去。
这行混久了就会发现,中药临床试验既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政策窗口期稍纵即逝,但只要吃透法规、摸准门道,传统中药照样能玩转现代医学规则,最近听说医保目录又要调整,手里有扎实临床数据的品种,或许真能借这股东风打个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