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参的千年食养智慧,从皇宫贡品到百姓厨房

一归堂 2025-04-26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板,这人参怎么卖?"上周去中药材市场闲逛,刚开口就被老板笑出了声:"小姑娘,这年头直接问人参的可不多见,现在大家都懂细分着买啦!"我这才恍然发现,这个被历代医家奉为"百草之王"的中药材,早已在寻常百姓家衍生出无数故事。

参族谱系里的门道 要说最威风的参,还得数长白山野山参,去年东北老张给我看过他祖上留下的参须,三十年前在林子里挖的,指甲盖大小的须子泡出来的酒,喝着居然有股淡淡的椰香,不过这种动辄几万块的"参中贵族",咱们普通人也就看看热闹,倒是园参经过清洗、蒸制、烘干后的生晒参,价格亲民得多,炖汤时丢几片,补气效果照样看得见。

南方人更认西洋参,前年去杭州出差,看见楼外楼的大厨用它炖老鸭,这种加拿大产的参性凉,特别适合熬夜加班后嗓子冒烟时,掰一小段含嘴里,那股带着甘苦的清凉能直达肺腑,不过若是脾胃虚寒的人,还是得慎用这"洋参"。

厨房里的参味密码 我妈总说女人过了三十就得学着吃参,她那个红陶土罐里,常年备着切好的参片,赶上生理期,抓两片和红枣枸杞煮水,暗红的汤汁喝下去,整个人就像被云朵轻轻托住,最绝的是去年小姨教的参油焖饭——半根高丽参切片,在热油里煎出金黄,倒入米饭翻炒,米粒吸饱了参香,连挑食的表弟都吃了两大碗。

广东同事阿珍带来过自家晾的参普茶,陈皮的果香混着人参的草本香,泡出的汤色像琥珀,她说这是潮汕人家给坐月子媳妇准备的,既能补气血又不燥热,不过要我说,最妙的还是东北的人参鸡,整根参塞在鸡肚子里慢炖,揭盖时满屋药香,鸡肉吸了参的灵气,连骨头都透着甜。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参坑" 十年前流行吃鲜人参,我在水果摊买过带泥的新鲜参,结果嚼着像啃树枝,后来才明白,鲜参需要切片含服,直接啃确实难以下咽,还有次网购了"野山参",收到货发现根须规整得可疑,拿给中医邻居看,人家笑着说这是人工嫁接的"工艺参"。

最惊险的是邻居王婶听信偏方,把人参当萝卜干嚼,结果半夜流鼻血进了医院,中医讲究"虚不受补",现在都市人十有八九是气阴两虚,直接吃参容易上火,聪明的做法是像广东人那样配伍石斛,或者像韩国人拿参须泡茶,细水长流地滋养。

藏在市井里的参疗智慧 北京胡同口那家参茸店,每到立冬就支起大锅熬参膏,老板说老主们认得这手艺,用黄酒把参料浸透,文火收膏,玻璃罐里黑亮的膏方看着就踏实,上海弄堂里倒常见另一种吃法,老太太们把参须和雪梨炖成甜品,乳白的梨汤飘着几根参丝,润喉的效果比冰糖炖梨强三倍。

记得去年探班剧组,化妆间里人手一个保温杯,泡的不是枸杞就是参片,有个小演员偷喝导演的参茶补元气,结果兴奋到凌晨三点还在背台词,这让我想起老中医的话:人参好比手机充电宝,得看电量还剩多少再充,满格的时候硬塞,小心爆仓。

参于四季的养生哲学 春天最适合用参须泡水,轻得像柳絮的须子不会扰动阳气,到了三伏天,含片西洋参就像往燥热的心里放了块冰镇西瓜,秋燥时用南沙参炖雪梨,能把干燥咳喘按得服服帖帖,数九寒天才是老山参登场的时候,切两片隔水炖,看那琥珀色的汁水在瓷碗里打着旋儿,冬天的寒意就从指尖褪到了脚跟。

最近迷上收集各种参的周边,云南的三七参做成蜜饯,安徽的太子参晒成茶包,就连药店角落的参芪面都有惊喜,这株穿越千年依然生机勃勃的灵草,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物,而是化作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养生密码,下次去菜市场,不妨在干货区多停留片刻,说不定就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份"参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