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朋友说"喝中药喝出毛病了",特别是喝完中药后头晕恶心的症状特别常见,上周隔壁王阿姨就捧着保温杯来找我,说喝了调理气血的中药后,不仅没觉得精神,反而整天昏昏沉沉想吐,其实这种情况真不罕见,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中药服用后出现头晕恶心的那些事儿。
先别急着慌,看看是不是这些原因
-
体质不对盘就像穿错鞋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就像给左脚疼的人开右脚的鞋垫,有次诊所来了个小伙子,看别人喝补肾中药也跟着喝,结果当天就吐得昏天黑地,他明明是肝火旺的体质,硬生生补出反效果,就像让怕冷的人穿短袖,让怕热的人裹棉袄,能不出问题吗?
-
药材在"搞事情" 有些中药本身就带"小脾气",像何首乌要是没处理好,可能伤肝;法半夏炮制不到位会刺激肠胃,去年有个老主顾喝了含附子的汤药,半小时就开始心慌呕吐,后来发现是药店给的附子炮制时间不够。
-
配伍不当像打架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搭错了就是"草药大战",有位大姐自己抄偏方,把黄芪和防风放一起煮,结果头晕了一整天,这俩药倒是好药,但碰在一起就像水火不容,产生了不良反应。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
立即停服观察 这时候千万别想着"再坚持一下",记得上个月张叔硬撑着喝完第二剂,结果直接送急诊,一般停药24小时症状减轻的话,可能就是身体在抗议。
-
学会正确反馈 带着药渣找大夫时要注意:别只说"喝了不舒服",要具体描述什么时候晕(空腹还是饭后)、晕多久、有没有伴随拉肚子等,有次护士小陈把服药时间搞错,早上空腹喝祛湿药,那酸爽劲差点让她辞职。
-
调整方案有讲究 如果是剂量问题,可能会让你从"一小碗"改成"三汤匙",若是药性太猛,可能会加甘草调和,我同事减肥喝决明子茶过量,加了片生姜中和就好了很多。
预防才是正经事
-
别当"尝百草"的小白鼠 很多人看网上偏方就敢往嘴里送,这跟闭眼走钢丝似的,去年流行五味消毒饮,结果有人对金银花过敏,肿成猪头来医院。
-
煎药方法有门道 冷水浸泡、武火煮沸、文火慢熬这些步骤真不能省,见过最离谱的是有人用铁锅煮中药,那味道简直能熏晕苍蝇。
-
特殊人群要警惕 孕妇、哺乳期妈妈、肝肾功能不好的,喝药前一定要亮明身份,有位新手妈妈瞒着喂奶的事喝调经药,结果宝宝出现异常反应。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
"别人有效我就有效"陷阱 邻居李姐看同事喝阿胶糕气色好,自己也跟风,结果她本是痰湿体质,越吃越腻歪,最后见饭就想吐。
-
盲目追求"苦就是好药" 有位大哥觉得中药越苦越有效,偷偷加大黄连剂量,结果苦到食管烧灼,还引发胃痉挛。
-
冷热不忌乱吃药 刚吃完饭就灌冰镇中药,或者趁着药汤滚烫仰脖下肚,这都是作死节奏,上次见实习生趁热喝活血药,烫出食道炎后悔莫及。
最后想说,中药不是毒药,但也不是糖果,出现头晕恶心别慌张,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才是正解,毕竟老祖宗的智慧需要正确打开方式,可别让良药变成"毒药"哦!你的身体永远比网络偏方更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