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这附子是炙过的吧?"隔着玻璃柜台,我盯着药戥子里黑褐色的根块,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抓药的老中医扶了扶眼镜:"小伙子倒是懂行,咱们店的附子都是按古法炮制的。"可他眼角那抹不易察觉的笑意,倒让我心里犯了嘀咕。
要说这附子,可是中药房里的"猛将",光是听着《神农本草经》里"主风寒咳逆,逐水寒湿"的记载,就知道它不是善茬,生附子含有乌头碱,3毫克就能让人舌头发麻,5毫克足够送医抢救,可偏偏这味猛药,在治疗风湿骨痛、心衰水肿时又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毒药和解药,全在炮制火候的拿捏上。
我蹲在同仁堂后院晒药场时,正赶上老药工炮制附子,只见他戴着橡胶手套,把切好的附片倒入铁锅,淋上黄酒和蜂蜜的混合液。"这叫蜜炙,酒能散寒,蜜能缓急。"老师傅边翻炒边解释,灶膛里的火焰舔着锅底,附片在竹铲下渐渐变成深褐色,空气中弥漫着焦糖混着草药的奇特香气,光是这一锅,就要翻动200多次,整整煨40分钟。
可当我溜达到城西某连锁药房时,情况却大不相同,透过操作间的玻璃,看见年轻店员正把成包的"黑顺片"往货架上码,包装袋上印着"遵古法炮制",可摸起来却是干巴巴的僵片。"这都是机器切片烘干的,省时省力。"收银员悄悄透露,现在很多药店为了降低成本,直接采购这种半成品。
老行家告诉我,真正的炙附子讲究"三炙三润",头次用胆汁拌炒,二次裹上红糖,末次浇米醋,每次炙完都要喷水回润,让药性层层渗透,但现在有些药店图省事,直接买已经炮制好的饮片,甚至碰上不良商家,连必要的蒸煮工序都省了,就像做红烧肉不焯水,虽然能吃,总归带着股腥臊气。
去年冬天,我亲眼见过药材市场里的猫腻,某个摊位摆着"九蒸九晒"的黑附片,价格比别家便宜三分之一,老药师捏起一片对着阳光照:"你看这断面,该有的角质样光泽没有,倒像被漂白粉泡过。"后来药检所来查,果然查出二氧化硫超标,这事在圈子里传开,老主顾们宁可多花点钱去老字号,也不贪这便宜。
其实鉴别炙过没炙的附子,老主顾都有套土办法,真正炮制到位的,掰开时应该带着粘性,断面呈半透明琥珀色,要是轻飘飘的干片,一折就断,八成是偷工减料了,有次见邻居王大爷买附子,他总要凑近闻闻,说是好附子该有股淡淡的焦糖香,要是刺鼻的酸味,准是醋炙时火候过了。
现在不少中药店玩起"明档炮制"的噱头,摆个电磁炉现场炙药,看着师傅表演似的翻搅药铲,倒是挺热闹,可真懂行的都知道,炮制讲究"火候三昧",电磁炉哪比得上柴火灶的绵长尾火,再说那铁锅里黑亮亮的"老油",才是真正的精髓——积攒了几十年的药油,比任何现代化设备都管用。
说到底,附子炮制就像炖佛跳墙,该走的工序省不得,那些急着上火的"速成派",终究是差了点火候,下次抓药时,不妨多问一句:"这附子是自炙的还是外采的?"老药工若是拍着胸脯说自家炮制,多半不会糊弄你,毕竟在这行混久了,砸招牌的事可比多赚俩钱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