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酸性体质容易生病,喝中药能不能调成碱性体质?"这个问题可真够让人头大的!作为研究中医十多年的老伙计,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
"酸性体质"到底是个啥? 要说这个酸性体质啊,最早是来自日本科学家的"理论",说是人血液PH值低于7.35就是酸性体质,会引发各种疾病,但您知道吗?咱们人体就像个精密化工厂,血液PH值永远维持在7.35-7.45之间,比银行保险柜还难撬动!要是真偏酸了,那可比手机没电还危险,三分钟就能要命。
中医眼里的"酸碱"玄机 老祖宗可没说过酸性体质这回事,但《黄帝内经》里倒是有句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五脏协调,就好比炒菜放调料,醋多了加碱面中和?那可不叫调理,叫和稀泥!中医调理的是整体,不是拿PH试纸玩闯关游戏。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排毒"神话 记得前几年特火的"酵素""碱性水"吗?现在换个马甲又来忽悠人了,上次我二舅妈花八百块买了盒"碱性丸",结果吃出胃疼住院,您想想,要是几片药能把体质改了,医院早该改名叫"体质改造中心"了!
中药到底管不管用? 说句实话,正经中医开方子从来不冲着"调酸碱"去的,比如脾胃虚寒的人,可能会用理中汤;肝火旺的,可能开龙胆泻肝丸,这些方子调理的是脏腑功能,顺带手把代谢废物排出去,跟搞酸碱实验真没啥关系。
举个实在例子:去年有个姑娘天天喝柠檬水"纠酸",结果喝出胃溃疡,来找我看诊时,舌苔白得跟雪似的,脉象沉细,开了温中散寒的附子理中汤,两周就不喊胃疼了,您说这是在调酸碱还是暖脾胃?
真正该注意的健康密码 与其纠结酸碱,不如盯着这几个重点:
- 早上起来看舌头:舌苔厚腻说明湿气重,喝点红豆薏米粥
- 上厕所别着急:看看大便成形不,马桶冲不干净可能就是脾虚
- 睡觉流口水:多半是脾胃不和,艾灸足三里比啥都强
中西医结合才是王道 前阵子协和医院的刘教授跟我说了个病例:有个痛风患者非说自己酸性体质,拒绝吃药,结果关节肿得跟馒头似的,最后还是用中药清热利湿配合西药降尿酸才缓过来,所以说啊,该查血查血,该把脉把脉,别自己瞎琢磨。
最后唠叨一句:市面上那些"七天调碱"的广告,比广场舞大妈的套路还不靠谱!真要养生,不如每天搓搓涌泉穴,饭后百步走,毕竟老话说得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才是中医教给我们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