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通关散,千年救急良方,现代家庭的应急必备

一归堂 2025-04-2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隔壁王婶家的小孙子突然发起高烧,小脸憋得通红,鼻子不通气还不停哭闹,正当全家人手足无措时,当过赤脚医生的爷爷从柜子里翻出个红布包,倒出点褐色粉末轻轻吹进孩子鼻孔,不到五分钟,小家伙"阿嚏"打出个喷嚏,呼吸声立马顺畅了,这不起眼的救急神药,正是传承百年的中药通关散。

藏在古籍里的救命密码 要说这通关散的来历,得从北宋年间说起,当时太医院有位姓钱的御医,某日为太后诊脉时突发奇想,将细辛、牙皂两味药材按特定比例研磨成粉,恰逢宫中有人被异物卡喉窒息,他急取药粉吹入患者鼻腔,病人连打三个喷嚏后竟奇迹般苏醒,此事传开后,这味"起死回生散"被收录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了宫廷急救的看家法宝。

到了明清时期,通关散经过民间郎中改良,加入了冰片、麝香等开窍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记载:"此药专通七窍,犹开门锁之匙,故名通关",旧社会走南闯北的货郎担子里,总少不了装通关散的瓷瓶,遇上中暑昏厥、溺水抢救的紧急情况,往往能救人一命。

五味药材撑起生命通道 别看通关散配方简单,每味药都是精挑细选的"开路先锋",君药细辛就像敢死队队长,含着挥发油的辛香分子能直接冲进呼吸道,刺激黏膜分泌;牙皂好比清道夫,把痰液、异物统统扫出门;臣药冰片带着股凉意,既能镇静安神又能消炎止痛;佐使药用麝香和鹅不食草,前者唤醒中枢神经,后者专门对付鼻塞不通。

老药工教过我辨别窍门:好通关散应该带着股清凉的窜鼻味,细看能见到细辛的棕黄纤维和牙皂的白色结晶,要是闻着发酸或有霉味,那就是受潮变质了,现在药店卖的成品多是机器粉碎,懂行的还会找老中医定制手工研磨的,说是这样药效更浑厚。

现代人的七大救命场景 别以为这传统药只能应对古代病症,当代人遇到这些状况照样管用:

  1. 中风急救:发现老人嘴角歪斜、手脚发麻时,立即吹入药粉促打喷嚏,可能争取到黄金抢救时间
  2. 醉酒昏迷:用棉花蘸药粉轻擦人中穴,辛辣味能刺激意识恢复
  3. 婴儿呛奶:少量药粉放在温热毛巾上熏蒸,蒸汽能缓解宝宝呼吸困难
  4. 高原反应:出发前半小时鼻腔给药,能帮助适应气压变化
  5. 过敏性鼻炎:每日晨起嗅吸少许,比激素喷雾更安全有效
  6. 游泳耳闷:棉签蘸药粉轻擦外耳道(注意别深入),瞬间疏通耳咽管
  7. 晕车应急:乘车前抹少许在太阳穴,辛辣感能转移眩晕注意力

祖辈传下的用药智慧 用过通关散的人都晓得,这药金贵得很,三十年前在中药铺买,要论克称重算黄金价,老师傅会叮嘱:"宁放三年不用,不可用时没有",保存大有讲究,必须装在陶瓷或玻璃瓶里,加几片干桂花防潮,每年立夏要拿出来晒三个时辰的太阳。

给孩子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三岁以下每次不超过米粒大小,我家娃上次发烧鼻塞,奶奶用纸角沾了点药粉在枕边,结果半夜打了个喷嚏就通了,最逗的是小区张哥,有次吃火锅被花椒呛到,情急之下对着瓶子猛吸,打完喷嚏才发现满脸都是褐色药粉,活像戏里的花脸角色。

这些禁忌千万记住了 虽然通关散号称"万能钥匙",但有几类人要慎之又慎:怀孕头三个月的孕妇绝对不能用,药性太猛恐伤胎气;刚做完鼻腔手术的病人要问过医生,免得刺激伤口;对细辛过敏的人会出现皮疹瘙痒,这类体质要提前做皮试。

去年急诊科碰到个病例让人后怕:小伙子失恋喝闷酒,朋友好心给他灌了半瓶通关散催吐,结果导致胃黏膜损伤住院,所以说急救用药宁可剂量不足,也不能过量伤身,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成人每次0.2-0.5克,儿童减半,用专用吹药器送入鼻腔,切不可直接口服。

家庭药箱里的传世之宝 现在各大药店都能买到中成药版的通关散,价格从十几块到上百块不等,懂行的人会认准那些带"非遗"标识的老号产品,像是雷允上的瓷瓶装,或是同仁堂的手搓药,不过要提醒一句,这药虽好但不能当保健品天天用,毕竟细辛含有马兜铃酸,长期服用可能有风险。

最近听说有科技公司在研发纳米级通关散喷雾,说是吸收更快更精准,但老中医们还是摇头:电子器械哪有鼻烟壶来得实在?就像手擀面和挂面的区别,机器再先进也碾不出那股子人情味,不过话说回来,能让老偏方穿上新外衣,倒也是件功德事。

这瓶装着千年智慧的褐色粉末,见证过产房里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抚慰过春运列车上的晕眩旅人,拯救过厨房里被鱼刺卡喉的慌张主妇,在这个抗生素泛滥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记得:有些时候,让身体自己打通任督二脉,才是最有效的治疗,下次整理药箱时,不妨给这罐穿越时空的急救药留个位置,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